人民币国际地位稳步提升
在发布会现场,潘功胜谈及"十四五"期间,中国央行在深化金融高水平开放方面取得的成效。
潘功胜表示,主要有五大方面进展:
一是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稳步深化。
截至2025年7月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股票、债券、存贷款超过10万亿元,其中股票3万多亿元,债券市场大概是4万多亿元,存贷款大概3万亿元,境外机构熊猫债券发行规模超过1万亿元。
二是人民币国际地位稳步上升。
"十四五"期间,中国央行不断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制度安排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扩大双边本币货币互换。双边本币互换合作是与很多国家中央银行合作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国央行和3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订有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人民币清算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推动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市场对人民币的内生需求不断增加。目前,人民币已成为中国对外收支第一大结算货币、全球前三大贸易融资货币和支付货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位列第三。
"如果拉长一点周期来看,人民币国际地位稳步提升是近20年来国际货币体系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潘功胜说。
三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稳步推进。
一方面,支持上海打造人民币资产全球配置中心、风险管理中心,具体举措包括在上海设立银行间市场交易报告库、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等;另一方面,持续深化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强化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功能,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四是营商环境更加友好包容。
潘功胜提到,"十四五"期间,中国基本建成多元化跨境支付系统,其中包括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商业银行行内跨境系统,中国银联、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构建的跨境零售支付体系,同时,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中的作用也在发展之中,未来也很有潜力。
五是开放格局下的金融风险防控能力不断增强。
加强跨境金融风险的监测、评估和预警。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推进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全球和区域金融安全网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