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之下,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直接批评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毫无道理",并强调真正的互惠关税应为零,谴责美国做法不符合朋友之道。但澳大利亚同时表示不会对美报复,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
东南亚国家如越南、马来西亚(面临24%关税)和印尼(面临32%关税)则以不同方式寻求降低影响:越南企业积极转向其他市场分散风险;印尼选择不报复,以推进印尼-欧盟贸易协定来提高国际竞争力;马来西亚学者则建议通过主动降低对美关税以缓解冲击。
新西兰态度相对温和,明确表示不会采取报复措施。但总理拉克森仍然表示,特朗普关税"不利于全球经济",强调关税成本最终将由美国消费者承担。
印度虽然面临26%的关税威胁,但政府整体反应谨慎,没有急于采取报复行动,而是继续推动双边谈判。分析人士指出印度部分行业如电子产品可能从越南等竞争对手被高税率打击中受益,但整体经济增长仍将面临不小的挑战。
其三,拉美与非洲国家担忧经济受损。
哥伦比亚总统佩德罗公开批评特朗普的关税理论"完全错误",担忧关税措施不仅无法实现制造业回流,还可能重创本国产业竞争力。南非政府猛烈抨击美国对其征收30%关税的决定,批评其惩罚性措施将成为经济繁荣与贸易的巨大障碍,并表示将采取保护措施维护自身产业利益。
对此,美国财长贝森特发出警告,强调"只要不报复,最高税率就到此为止",试图威慑各国的报复行动。同时,他透露已有多个国家与美国接触,希望寻求谈判解决。
在过去数十年的全球化浪潮中,美国曾以自由贸易旗手的姿态主导世界经济秩序。作为二战后国际经济体系的缔造者,美国通过跨国公司构建起覆盖全球的产业链网络,在商品、资本与技术的自由流动中获取了超额收益。这种历史积淀形成的比较优势,决定了任何试图割裂全球化的单边主义行径都将遭遇反噬。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中国对此并不畏惧。从2017年以来,中国早已开始与美国在贸易领域周旋多年。也正是在美国不断升级制裁和征收不合理关税的压力下,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提升,华为等一批优秀企业逆势成长、脱胎换骨,打破了关键领域对外依赖,实现了技术自主的重大突破。从长远看,这些挑战反而成就了中国的科技自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