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半导体芯片供货风波,欧洲车企一夜之间如坐针毡。上个月,美国几家车厂因为缺芯不得不宣布停产,欧洲也慌了,怕殃及池鱼。数据显示,安世半导体生产的芯片占欧洲汽车制造业供应链的核心地位,万一断供,后果难以估量。欧盟这才急急忙忙召开峰会,德国甚至喊出要动用"核选项",场面一度剑拔弩张。
明明是荷兰的操作引发的风波,欧洲却站出来,联合荷兰一起敦促中方"不要将问题闹大"。这态度让不少网友看傻了眼。荷兰为美国站台,卡住芯片出口,欧洲本该找荷兰要说法,结果却反过来对中国施压。这样一出,欧洲的真实目的也就藏不住了。
欧洲怕被牵连,其实很简单。车企停工,损失巨大,连带着上下游供应链都要遭殃。数据显示,欧盟汽车产业产值占GDP的近7%,一旦出问题,失业率、财政收入都会受影响。德国、法国不敢冒险,只能联合施压,希望中方放宽稀土出口限制,借机解决安世半导体的纠纷。欧盟提出的第二项要求,正是想打开中国稀土的大门。
但欧洲的算盘打得太精,现实却不给面子。中方刚刚升级了稀土出口管制,明说是依法依规的正常做法,并且一直给欧企审批便利。面对欧盟的双重要求,中方没有退让。商务部直接点名荷兰,要求对安世半导体问题给个交代,态度非常明确。欧洲的"核选项"也只停留在嘴上,真要动用,伤的绝不只是中国。
对比来看,欧洲经济如今并不乐观。德国经济数据连续下滑,法国制造业也步履艰难。专家分析,一旦稀土断供,欧洲高端制造业会遭遇重创。从消费电子到战斗机,离不开稀土材料。彭博社消息称,欧盟考虑限制中企投资,设立更苛刻门槛,但谁都明白,这种措施更多是虚张声势。真要实施,欧洲自己恐怕先撑不住。
荷兰这次不仅没有道歉,还在视频会谈中试图反咬中国"混淆事实"。欧洲撑腰,荷兰态度强硬,可中国并不吃这一套。中方反制措施一出,欧洲领导人峰会集体商讨对策,法德统一战线,主张考虑所有报复选项。德国甚至建议启用"反胁迫"机制,允许限制贸易、削减知识产权、限制投资准入,被外界称为"核选项"。但这些法案生效后从未动用过一次,说明欧洲心里还是没底。
网友议论纷纷,很多人认为,欧洲这次的急迫和慌张,正是被中方稀土牌打疼了。有人调侃:"还想要中国的稀土,还不想承担责任,哪有这么好的事?"也有声音指出,欧洲的强硬不过是表面功夫,真要对华动手,自己经济先垮掉。更有网友直接说:"欧洲这回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欧洲试图两头获利,既想从中国拿到关键原料,又想维持对华的压力,结果一招失误,反而陷入被动。车企停工危机近在眼前,欧洲如果不及时止损,产业链断裂的风险会越来越大。数据显示,全球稀土供应中国占比超60%,欧洲想找替代根本不现实。贸易纷争本该由始作俑者负责,欧洲却试图甩锅中国,明显站错了队。
安世半导体问题,荷兰是该给中国一个交代。欧洲领导人峰会上的"核选项",看似强硬,实则无力。中方已表明立场,不针对任何一国,但也绝不容许被无理针对。荷兰如果不尽快妥善解决问题,中荷关系只会更紧张。欧洲若继续虚张声势,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大的困境。
局势发展到今天,欧洲还没看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中国的市场和资源,不是嘴上的威胁。中国不会因为外部压力而妥协,安世半导体的纠纷也不会因为欧洲的站队而改变。西方市场离不开中国企业,欧洲的双重敦促最终成为扎在自己身上的回旋镖。想要两头获利,终究要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如果欧洲真的希望局势缓和,最该做的不是一味施压中国,而是让荷兰拿出正确态度,妥善处理安世半导体的问题。稀土出口限制是中国的正常权利,欧洲只有尊重事实,才能避免更大的经济损失。否则,等来的只会是产业链的断裂和自身的反噬。
欧洲的这次"站队"与施压,已经让人看清了谁才是问题的制造者。世界不是谁喊得响谁就能占便宜。中国的底线很清楚,既不主动挑事,也不怕被挑衅。荷兰与欧洲该明白,想要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不会一直发生。局势紧张之下,谁真正收手,谁才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