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刮大风,大旱六月中”真的吗?

2025-04-27 11:25  头条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谷雨节气过去一半,紧接着立夏节气就将到来。据悉,今年的立夏出现在公历5月5日,星期一,农历的四月初八,13点点56分57秒。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属于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45度,各地气温逐渐升高,雷雨增多,万物繁茂。据《历书》中记载,"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说的就是立夏节气的由来。

立夏节气在古代还有三候现象,分别是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其意思是说,蝼蛄等蛙类动物开始在田间鸣叫觅食;地下的蚯蚓从土壤中钻出;而爬藤植物王瓜开始快速生长,这些都说出了此时温度升高导致的现象。

而在这样的时节里,民间也有很多的讲究和习俗,如立蛋、尝三新、食粥、秤人等习俗,这些习俗都透露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庄稼丰收的期盼。

此外,对于立夏节气而言,民间还有很多的老话,其中"立夏刮大风,大旱六月中"的说法就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那么这句话是何意?5月5日立夏,刮大风会怎样?一起来看看吧。

立夏刮大风,大旱六月中

首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立夏节气这天出现了刮大风的天气,那么就预示着接下来的日子里很可能会出现大旱的情况,尤其是在农历六月份,也就是仲夏时节。

据悉,立夏时节,气温回升快,地表受热不均加剧,容易形成强对流天气。此时北方冷空气仍不时南下,与暖湿气流相遇易产生大风天气,这样就会导致气候出现异常,对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如大风对农作物的危害具有多重性,可能导致花粉传播受阻、落荚减产、幼苗损毁等问题‌,而且大风天气还会导致降雨偏少,进而引发干旱,威胁庄稼丰收。

具体来说,如果在立夏这一天刮起了大风,可能会预示着在农历六月的时候将出现较为严重的干旱天气。这是因为大风天气往往与副热带高压的加强有关,而副热带高压带来的干旱少雨会导致许多地方出现高温干旱的情况,特别是长江中下游流域,常年受到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不利于水稻、玉米等作物的生长‌。

从科学角度来看,立夏时节东亚季风开始活跃,冷暖空气交汇频繁,正常年份应有一定降水。若此时环流异常导致降水偏少,往往意味着夏季降水模式可能异常。副热带高压的加强会导致干旱少雨,进而引发高温干旱天气‌。

看得出,这句老话虽然属于古人的经验,但在现代气象学中也有一定的依据‌。

其次,对于这一说法而言,其实并非毫无根据,因为民间还有很多的农谚都能解释这一观点,具体如下:

立夏刮大风,小麦一场空

这句农村俗语的意思是,如果在立夏时节出现大风天气,可能会对小麦的收成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小麦颗粒无收。

这是因为立夏时节,小麦正处于灌浆期,这是小麦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大风天气容易导致小麦倒伏,破坏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

而且立夏后,北方地区气温回升快,多风且干燥,容易形成干热风。干热风会加速小麦植株内水分的蒸发,影响小麦的正常灌浆,导致籽粒不饱满,甚至枯萎死亡‌。

立夏大风多,大雨往后拖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如果在立夏时节风多,那么大雨可能会推迟到来‌。具体来说,立夏时节如果风多,预示着天气变化较为复杂,雨水可能会推迟出现,而不是立即到来‌。

据悉,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夏季的开始。此时气温逐渐升高,雨水也开始增多,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然而,立夏时节的风向和天气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着重要影响。

当然,在民间对于立夏刮风的影响,还有很多的说法,其中不同风向对应着不同的影响。具体如下:

立夏起东风,预示着芒种时节雨水较多,可能导致小麦受损,不利于小麦的收割和成熟‌;而立夏东南风,预示着夏季可能会干旱少雨,对农作物的生长不利‌;立夏刮北风,通常预示着当日有雨,但进入三伏天后雨水可能会减少‌;立夏西风起,预示着粮食作物可能会丰收,是农民期盼的好兆头‌。

这样看来,立夏这天除了刮西风对于庄稼作物的收成有好处外,其它的风向多为不好的现象,需要农民朋友做好预防准备。

总之,随着五一假期的到来,立夏节气也就要来了,此时虽然气温回升开始加快,但是气温还极其不稳,希望大家在游玩的同时,也要注意穿衣保暖。另外,对于农民朋友而言,也需要注意这天的气候变化,以便及时作出预防准备,避免庄稼减产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