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登记数下降的背后:晚结婚、适婚人群减少
结婚登记数减少也意味着结婚率下降。
从 2013 年到 2022 年,全国多地结婚率大幅下降。安徽在近十年中结婚率降幅最大,仅有西藏的结婚率出现增长。
经济学者任泽平在《中国婚姻报告 2021》中提到,中国"深度老龄化"的省份包括安徽、四川等,这些省份受到老龄化和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如果长期存在人口流出,则结婚率下滑更加明显。
如果只看 2022 年各地的结婚率,河南、贵州、西藏等地的结婚率最高,而上海、福建等地的结婚率最低。
人口学者何亚福曾撰文写道,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结婚率越低。部分一线城市结婚率较低是受到外来人口较多和房价较高等因素影响,而像是西藏等地区保留着传统婚育文化,并且当地结婚成本较低,比如彩礼要求不高、房价较低等。
结婚率降低,除了与适婚年龄人群减少等因素有关,还受到婚姻观念转变、初婚年龄推迟等因素的影响。
2020 年,中国平均初婚年龄为 28.67 岁,比 2010 年的平均初婚年龄(24.89 岁)推迟了近四岁。翟振武曾指出,就算这批年轻人中的绝大多数最终都会结婚,但作为时期数据的结婚登记数却会因为婚龄的推迟而进一步缩小。
年轻人在校受教育年限的延长,不可避免地影响其步入婚姻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平均初婚年龄推迟。随着大学扩招,我国本科及以上高等学历人数逐年攀高。教育部发布的《2023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 60.2%,较 10 年前的 34.5%提高了 25.7 个百分点。
随着在校受教育年限延长和适婚人群减少,未来中国是否会成为世界单身大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