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乎有这样一个热点话题,玩单机游戏已是相对廉价的娱乐方式了,为什么父母还是见不得孩子在房间里打游戏?
我给我闺女同学准备了跳棋, 三国杀, 剧本杀。还有下载了动画电影, 科普电影。但我不希望他们在我家一人捧着一个IPAD/手机各玩各的。即使是玩游戏, 我也希望他们联机一起玩, 大呼小叫都可以, 就是不要各玩各的。
想起我小时候,学校发调查问卷让我们写自己平时有什么娱乐,我本来想写我喜欢玩沙子,但是我爹非要让我写我喜欢参观科学馆,因为他是教物理的。但是我没想到这个调查是要全班公布的,我看到别人写的大部分都是篮球足球也有打电动的,于是我成为了一个成绩倒数但是热爱科学的笑话。
纯粹娱乐几乎不存在,任何项目都要赋予意义,功能,无比注重实用性。这种观念本质就是一种禁欲主义。原因在于我们没有经历一次完整的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说白了就是享乐主义,充分实现人的任何欲望,是人的天性。甚至是犯罪的欲望,也可以在其他竞争,比如电子游戏场合实现。这都是合理的欲望。
同样是欲望。中国选择压制它,克己复礼,隐藏它。文艺复兴的观点则是承认它,满足它。符合法律规范的可以直接去满足,可能犯罪的可以在虚拟场合满足。这也就是西方影视游戏不避讳这些东西。因为在这种虚拟场合满足是合情合法的。而儒家传统思维从来就是,压制欲望,实用主义至上。因此中国乃至儒家文化圈都是压抑的,保守的。
真的,现在有时候心里开心点,没端着压着,我都会不自觉地提醒自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要马上想想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没考虑到。生活是苦役,工作是牢笼。也许到退休那天,我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马云:我这仨瓜俩枣的游戏值得什么,一帮大傻子哭错坟了好不好
我经常有种活在船上风和日丽,海面下暗流涌动的感觉。好家伙船上有棵椰子树,他是树上的猴子。
如果你在学习就挑生活上的毛病(比如桌面整理),如果你生活过得去就挑学习上的毛病。然后升华到这么大个人了,都x年级/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出去找工了,还这样xxx。这应该是全国统一通用句式吧
建议统一提供精神稳定剂,防止学生玉玉
原因:遵循从自己角度出发趋利避害的逻辑。人下意识的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
其实说开来了就是私心。不过恶心的点就在于,一方面是私心,一方面还要包装出一副很爱小孩的样子。这才是真正的既要又要,满足自己私欲的同时还要做一个高尚的父母。
很多人一时想不明白 在家玩电脑至少知道人在哪 出去玩可就难讲了
我以前做过一件很严重的错事,如果被父母知道会被劈头盖脸的打骂,但是我的奶奶不仅没有骂我,还帮我隐瞒,尽管过去很久了,我还是记得清清楚楚。在惊慌失措的时候,有人无条件地选择站在你这边,那种被保护的感觉,是一种能治愈一辈子的事情
相比于打孩子,语言暴力孩子更是一件近乎零成本,性价比极高的休闲娱乐方式呢。
这么多年的婆媳矛盾也是如此,说起来也是可怜,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尊重,能拿捏人,在外面实现不了的,就希望在家里实现
不仅仅是父母,领导也是。问你休息的时候做什么,你也得装模作样说会抽时间学习。你要说玩出行旅游吃吃喝喝 会觉得你这个人不是承担任务的料
你父母认为,打单机游戏,玩游戏是一种不赚钱的事情,你这种东西不赚钱,反而耽误正业,所以就会严厉的打击你.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