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通知,部署深化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

2025-11-19 10:14  头条

近日教育部出台的8条教师减负措施,让无数中小学教师直呼"迎来春天"。从严控非教学借调、精简重复数据填报,到完善课后服务保障,每一条都精准戳中教师群体的痛点,相关话题迅速冲上热搜,阅读量破千万。但不同于教师群体的一片叫好,家长圈却炸开了锅,支持与反对的声音激烈碰撞,甚至有人直言"政策虽好,落地难"。

教师们的狂欢,藏着太多无奈。一位教龄12年的小学班主任晒出自己的工作清单:一天要填5份不同表格、参加2场非教学会议、回复3个工作群的通知,真正用于备课和辅导学生的时间不足3小时。"不是不想好好教书,是杂事把精力全耗光了",这句话道出了千万教师的心声。此次新规明确要求"不得随意借调教师参与非教学工作""精简各类检查考核",正是要把教师从形式主义中解放出来,让教育回归教书育人的本位。

然而家长们的担忧也并非空穴来风。反对声音集中在三点:一是课后服务质量能否保证?"以前老师能提前备课,现在减负了,会不会应付课后服务?"二是家校沟通会不会变少?"怕老师减负后,连孩子的情况都没时间反馈";三是特殊学生谁来关注?"学困生需要额外辅导,老师会不会没精力管?"甚至有家长直言"教师减负,难道要家长补位?"

这场争议的背后,其实是教育生态的深层博弈。支持新规的家长认为,只有教师轻装上阵,才能拿出更好的教学状态,"老师不用应付杂事,孩子才能真正受益";持反对意见的家长,则是对"减负"的边界存在疑虑,担心政策执行走样。事实上,新规早已考虑到这些问题,明确提出"完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强化教学主业考核",就是为了避免"一减了之"。

放眼整个教育领域,减负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事。此前教育部门多次出台政策为学生减负,如今为教师减负,本质上是在打通教育提质的"最后一公里"。就像有网友说得好:"学生减负是让孩子少做点无用功,教师减负是让老师多干点正经事。"两者相辅相成,才能让教育回归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