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国庆过完,年关将至!"
国庆后秋意渐浓,马上就要迎来第十八个节气霜降了,霜降其实并不是表示"马上降霜",而是说气温骤降,早晚温差更大。
关于霜降这个节气,民间有很多的传统习俗和说法,比如"早霜降冻死牛,晚霜降暖烘烘!",那么23号就是霜降了,今年冬天会很冷吗?
相对于现在的天气预报而言,其实古代人们是没有现代科学的雷达探索天气,但是却凝练出了一套独特的观察天气的方法,那就是农谚,依靠经验总结出来的智慧。
那么今年冬天到底冷不冷呢?咱们今天一起来看看农谚咋说?
"霜降不见霜,一冬暖洋洋"
如果在霜降节气时没有出现霜,那么整个冬天可能会比较温暖。这是因为霜的形成需要一定的低温条件,当霜降时节没有出现霜时,说明此时的气温相对较高,可能预示着整个冬季的气温也不会太低。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谚语只是一种经验总结,并非绝对准确的天气预报。气候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仅仅根据霜降这一天的天气情况来判断整个冬季的冷暖。
"霜降无雨,暖到立冬,霜降晴天,冬天不冷"
如果霜降当天没有下雨,并且是晴天,那么可能会一直温暖到立冬节气,整个冬天也不会太冷。这是因为晴天通常意味着大气较为稳定,没有强烈的冷空气活动,从而使得气温相对较高。但是,同样不能将这句谚语作为确定冬季冷暖的唯一依据。
"霜降不见霜,来年闹饥荒"
这句谚语则从农业生产的角度出发,认为如果霜降时节没有出现霜,可能会对来年的收成产生不利影响。其原因可能是霜降不见霜意味着气温较高,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越冬。一些害虫和病菌可能会在相对温暖的环境中继续滋生,对农作物造成危害。此外,较高的气温也可能导致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紊乱,影响来年的产量。
总结来看,霜降是一个重要的气象和农业节气,其表现不仅影响着冬季的冷暖预期,也对来年的农业生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无论是预测冬季寒冷程度,还是规划来年的农事活动,理解霜降的意义都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虽然关于2025年冷冬的传言尚待证实,但通过霜降这一节气,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变化的规律,并为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