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发现:不吃鸡精和味精的人,血压一下就降低了?真的吗?

2025-01-26 09:21  头条

高血压,早已渗透进全球数亿人的生活中。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三名成年人中,就有一人患有高血压。

然而,高血压在早期近乎毫无症状这一点,相较高血压疾病本身而言更为可怖,当症状显著之际,通常已然给心、脑、肾等关键器官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损伤。

人们习惯性地将高血压的罪名归咎于高盐饮食,却忽略了一些隐藏在日常饮食中的"隐形推手"--调味品。

调味品在餐桌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们不仅让食物更加美味,还能掩盖食材本身的缺陷。

然而,许多调味品在提升口感的同时,也在悄悄地向身体输送过量的钠。

这些看似无害的调味品,实则是血压升高的重要推手之一。

钠元素是导致血压升高的关键因素之一,过量摄入钠会导致水分滞留,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血管壁的压力也随之升高,最终导致血压上升。

首先,酱油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高钠调味品之一。

一勺普通酱油大约含有900毫克钠,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每日钠摄入量不超过2000毫克,相当于5克盐。

换句话说,仅仅两勺酱油,几乎就能满足一天的钠摄入量。

很多人在烹饪时习惯多放几勺酱油,甚至在出锅前再来几滴提味,这种看似正常的做法,实际上已经让钠摄入严重超标。

尤其是一些特级酱油、老抽、生抽,钠含量往往更高。据一项食品安全检测数据显示,

部分品牌的酱油每100毫升含钠量高达7000毫克,长期大量食用,血压升高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除了酱油,味精和鸡精也是血压升高的"隐形帮凶"。

很多人以为味精和鸡精只是用来提鲜的,不含盐分,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而鸡精除了谷氨酸钠外,还含有其他钠盐成分。

100克味精中含有大约12克钠,而100克鸡精中钠的含量甚至可能更高。

这些钠离子在体内同样会引发水分滞留,增加血容量,导致血压升高。

而在烹饪中,很多人往往在放了盐和酱油后,还要额外再加几勺鸡精,这种叠加效应更是让钠摄入量"节节攀升"。

一些看似健康的调味品,比如蚝油,也同样暗藏高钠风险。

蚝油是一种以牡蛎为原料制作的调味品,广泛用于各种炒菜和腌制食品中。

然而,大部分蚝油在生产过程中都会加入大量的食盐,以增强风味和延长保质期。

一勺蚝油大约含有500-700毫克钠,使用几勺,就可能让一天的钠摄入量严重超标。

更何况,蚝油往往并不是烹饪中的唯一调味品,它和酱油、盐、鸡精等搭配使用,钠的叠加效应可想而知。

火锅底料同样是钠含量的"重灾区"。火锅作为一种备受欢迎的美食,其底料往往浓郁而复杂,包含了大量的盐、酱油、豆瓣酱、鸡精等高钠成分。

一锅火锅底料中,钠含量可能高达数千毫克。

而在涮火锅的过程中,人们习惯性地反复蘸取调味碟,进一步增加钠的摄入量。

此外,腌制食品如咸菜、酱菜、腊肉等,都是钠含量惊人的食物,这些食物在加工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的食盐来进行腌制和保存。

过量的钠摄入会对身体造成多方面的损害。首先,钠会影响体内水分的平衡,导致水分滞留,血容量增加,直接引发血压升高。

其次,过多的钠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降低血管的弹性,使血管更容易硬化,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此外,高钠饮食还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因为钠离子需要通过肾脏排出体外,长期高负荷工作容易导致肾功能受损。

控制钠的摄入,并不意味着食物就要变得毫无滋味。

减少高钠调味品的使用,可以选择一些低钠的替代品。例如,使用天然香料如姜、蒜、洋葱、柠檬汁、香菜等,

这些食材不仅能够增加食物的风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盐和高钠调味品的使用量。

此外,减少加工食品的摄入,选择新鲜食材进行烹饪,也是减少钠摄入的重要手段。

合理使用调味品,还需要注意烹饪的顺序和技巧。

在烹饪过程中,很多人习惯在食物快出锅时再加入大量的调味品,这样虽然味道更浓郁,但钠的摄入量往往更高。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烹饪初期就加入少量的调味品,利用食材本身的风味,减少调味品的依赖。

此外,逐渐减少对盐和高钠调味品的依赖,让味蕾慢慢适应清淡的口味,也是一个科学的选择。

高血压的防控,需要长期坚持健康的饮食习惯,而调味品的使用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很多时候,高血压并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长期高钠饮食逐渐积累的结果。

意识到这一点,合理调整调味品的使用,减少隐形钠的摄入,才能真正守护血管健康,远离高血压的威胁。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