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死的人越来越多?医生劝告:天热可睡觉,也别做这6件事

2025-07-17 17:41  头条

"气温40℃,体感45℃",这是2025年7月某地气象预警的日常用语。比高温更令人警觉的是:全国多地接连通报热射病死亡病例,引发公众关注。热死,真的在成为现实。

可奇怪的是,同样的高温,有人中暑,有人安然无恙;有人晕倒送医,有人照常晨练。这种差异,也许不是因为体质强弱,更可能与一个被忽视的问题有关--人在高温下,做了什么。

很多人以为"热死人"的唯一原因是晒太久、喝水少,其实真相远比想象复杂。

为什么有些人冲个澡就进了ICU?为什么有人术后恢复期,却因为一次午后散步诱发致命热射病?医生在临床中见过太多类似案例,背后都有共性。

"天热的时候,人到底不能做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个人认真对待。

7月初,广州一例热射病患者在ICU抢救失败,终年58岁。他并没有在烈日下暴晒,而是在装修房屋时搬运物品,未佩戴防护装备,也没有及时补水。

送医时体温超过42℃,意识模糊、肝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另一个案例则更令人警醒:北京某高校学生因夜跑后洗冷水澡,突发抽搐送医,经确诊为"热应激诱发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一种高温下运动后,肌肉在极短时间内分解,释放毒素,导致肾衰竭的严重病症。幸运的是,他及时送医,最终康复。

热射病不是简单的"晒晕",而是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机制失控,核心温度迅速升高(一般超过40.5℃),并诱发全身系统性损伤。

不是所有人都有相同风险,但很多人都在做错误选择。

尤其在高温天,有6件事,医生反复劝告患者:一定别做。

其一,空腹外出锻炼。很多中老年人习惯早上空腹快走,但高温天时,血糖本就不稳,运动加速代谢,一旦出现低血糖或脱水,昏倒风险骤增。

其二,暴晒后立刻洗冷水澡。皮肤毛孔在高温下张开,骤然遇冷会引发血管剧烈收缩,诱发心脑血管事件。医生见过不少患者因此突发脑出血或心律失常。

其三,午后户外活动。下午1点至4点,气温和紫外线都处于峰值,人体排汗系统也最易疲劳。在这一时段外出,尤其是高龄或慢病人群,患热射病的概率显著升高。

其四,暴饮冰水。这不仅刺激肠胃,还可能导致迷走神经反射,诱发晕厥或胃痉挛。医生在急诊中接诊过多例因冰水诱发胃肠道出血或晕厥的病例。

其五,穿不透气衣物长时间暴露在户外。尤其是化纤或深色衣物,不仅阻碍散热,还加剧热辐射吸收,等同于"裹着锅盖晒太阳"。

最后一个,是很多人忽视但极危险的行为--高温天熬夜。熬夜会扰乱神经内分泌调节,导致交感神经亢奋,使得心率、血压升高,白天再遇高温刺激,是心梗、中风的高风险组合。

高温天不是不能运动、不能出门,而是要"顺着身体的节奏去调整"。医生有一句话:夏天不是让你拼,而是让你"熬"过去。

有人问,为什么有些年轻人也热射病?他们不是体力好、代谢快吗?临床观察发现,年轻人中招往往因为"误判风险"。

比如,健身房无空调,封闭空间内跑步;骑共享单车长途暴晒;夜跑后不降温直接入睡……这些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一个误区:"年轻可以硬抗"。

实际上,热射病的核心,不是热,而是调节机制崩溃。无论年龄,一旦环境温度超过体温,人体只能靠出汗散热。

但当湿度高、空气不流通或脱水时,汗液无法蒸发,核心体温失控,就会像锅里的水,越烧越热,直到系统崩溃。

传统中医对"夏热"也有系统认知。中医认为"暑为阳邪",最易耗气伤津,易伤心、肺、脾。临床上,"中暑"分为"阳暑""阴暑",前者多见于暴晒,后者多因贪凉、饮冷所致。

中西医结合治疗热射病时,常配合使用生脉饮、藿香正气水等,以扶正祛邪,调和脏腑功能。

医生临床经验也提示:高温天出汗多,除了补水,更要补钠、补钾。很多人只喝矿泉水,忽略电解质,反而加速脱水。可适当饮用淡盐水或低糖运动饮料,尤其是老人和儿童。

一位医生曾说,真正的健康,不是能跑多快,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来。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热射病的发病形态正在改变。过去多集中于露天劳动者,如建筑工人、环卫工。如今,更多"非高风险人群"也出现病例,背后逻辑是什么?

研究显示,与城市"热岛效应"、老龄化、慢病比例升高,以及空调依赖有关。

人在空调房久了,汗腺功能退化、体温调节能力减弱,一旦进入高温环境,适应能力下降,热相关疾病风险升高。

这也带来一个新问题:"热适应能力"是否正在退化?

医生在门诊中发现,越来越多年轻人一出汗就焦躁不安,稍热就头晕恶心。

这并非体质差,而是因为长期环境"避热",身体丧失了对热的适应锻炼。适当暴露、规律作息、合理运动,反而是提升热适应力的关键。

所以,热天最需要的,不是"能坚持",而是"能调整"。

很多人问医生:"天气这么热,是不是就该一直躲在空调房?"医生的回答是:"不是不出门,而是挑时间,挑方式。"

比如,清晨6点前或傍晚7点后出行,穿浅色、宽松、棉麻质地衣物;随身携带水和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应急药物;一旦出现头晕、乏力、恶心等症状,要立即停止活动、找阴凉处休息、补充水分、电解质。

许多城市开始设立"高温庇护点",提供休息、饮水、降温服务,这是值得鼓励的公共健康举措。但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学会识别自己的"热极限"。

医生常说:"夏天不求你活力四射,只求你稳稳撑过。"高温天该做的不是"硬顶",而是"保命式生活"。一觉睡到自然醒,调整作息规律,少动多饮,慢节奏生活,才是应对酷暑的智慧方式。

阳光依旧毒辣,但只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停、该躲、该换节奏,就不会"热死"于无知和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