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王俊凯被立案侦查"的新闻突然刷屏网络,瞬间点燃舆论场。然而点开内容后,无数网友直呼"被骗"--此王俊凯非彼王俊凯,竟是36岁同名素人涉嫌非法吸储!当明星光环撞上刑事案件,是巧合还是刻意?媒体"标题党"操作再度引发公众声讨。

图片来源于极目新闻
11月25日,义乌市公安局发布通告称,9月16日对犯罪嫌疑人王俊凯(男,36岁,浙江义乌人)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一案立案侦查,要求案件当事人于2025年12月31日前报案登记。该消息经部分媒体以"王俊凯被立案侦查"为标题发布后,迅速登上热搜,阅读量突破千万。
由于与顶流明星王俊凯同名,大量网友误认为"明星塌房",点击后才发现涉案者为同名普通公民。网友"追光少女"吐槽:"手抖点进去差点心梗,结果是个陌生人!" 类似吐槽在社交媒体上层出不穷。
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明令禁止"使用夸张标题,内容与标题严重不符"的行为。然而在流量驱动下,部分平台仍选择游走灰色地带。
极目新闻评论员纪平指出:"标题党本质是唯流量论的产物,必须久久为功治理。" 浙江省网信办此前曾开展"清朗·打击网络谣言和标题党"专项行动,约谈多家违规平台。法律界人士表示,若标题误导造成公众人物名誉受损,媒体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义乌警方在通告中特意标注犯罪嫌疑人完整身份信息,但仍未能阻止部分媒体的断章取义。有律师提醒:"明星王俊凯团队若认为权益受损,可提起名誉权诉讼。"
某平台编辑私下透露:"加'36岁''义乌'等限定词,点击量会暴跌。但我们真的要为流量放弃专业性吗?"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刘宇认为,标题党消耗的是媒体公信力,短期流量狂欢背后,埋下的是信任危机的种子。

图片来源于极目新闻
一场因同名引发的乌龙事件,撕开了媒体流量争夺的荒诞图景。当新闻标题成为"猜谜游戏",谁还敢轻易点击?你是否也曾被标题党"骗"过点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