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总理称完全有能力应对敌人,不会让敌人的图谋得逞!(3)

2025-05-08 10:26  直新闻

印度为何执意选择诉诸于战争?

第一是对克什米尔武装势力的报复冲动。

克什米尔地区的穆斯林分离主义叛乱和武装袭击困扰印度已经数十年。莫迪自2014年执政以来始终对克什米尔地区采取高压政策,甚至不惜在2019年取消查谟和克什米尔邦的特殊自治地位,试图以此削弱分离主义势力的影响力。印度本寄希望于鼓励旅游业复苏来证明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局势稳定,证明自身在克什米尔地区的治理成效,但4月22日的游客枪击案无疑狠狠打了莫迪政府的脸。

印度方面坚持恐怖袭击的背后有巴基斯坦情报机构的影子,是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代理人战争"的一环。因此,印度诉诸于武力进行强力"报复",不仅是为了震慑克什米尔境内的武装组织,也是在向巴基斯坦发出警告。对于新德里而言,如果伊斯兰堡真是幕后黑手,那这就是一次"报复"行动;即便不是,那也是以武力表明姿态,迫使巴基斯坦和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穆斯林抵抗力量保持距离。

第二是政治考量或者说是政治投机。

近年来印度国内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思潮甚嚣尘上,在莫迪政府和媒体的刻意渲染下,4月22日的克什米尔恐袭事件成功激起了印度民众对于巴基斯坦的愤怒情绪,莫迪因此难以在政治上示弱,必须诉诸于强硬回应。

对于莫迪而言,强硬"报复"巴基斯坦同样是一种政治投机。莫迪自2014年上台以来,一直强调自己政治强人的形象,在国家安全问题上拒绝妥协。每当与巴基斯坦紧张对峙之际,莫迪就以强硬的姿态将印度教民族主义凝聚为对执政党印人党的支持。2019年普尔瓦马袭击事件后,莫迪下令空袭巴境内目标,这一举动为其当年赢得大选加分不少。

尽管2025年不是大选年,但当前印度面临着经济增长放缓、土地等重大改革受阻的社会内部压力,强硬的对外姿态无疑有助于转移公众视线、巩固执政基础。而强力"报复"巴基斯坦的本质就是通过一场可控的对外冲突,来激发印度教民族主义情绪,塑造"捍卫国家荣誉"的胜利叙事。

第三则是核对峙的悖论。

印巴同为有核国家,这种核对峙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两国全面战争的爆发,但也带来了频繁的边境冲突。印度和巴基斯坦彼此心知肚明大规模战争的后果不堪设想,核威慑在阻止全面战争的同时,反而"纵容"了低强度冲突的发生--双方均认为对方不敢越过核门槛,不敢轻易使用核武器,因此在常规冲突层面更敢于冒险试探,以谋求战术优势或国内政治加分。这使得印巴边境的小规模武装冲突和空袭行为在核时代并未绝迹,反而在某些时刻更为频繁和大胆。然而,每一次这种看似"可控"的交火都存在误判升级的风险,一旦擦枪走火引发更大范围的报复,就有滑向不可控全面对抗的可能。

印巴冲突的症结短期内难以根治,克什米尔问题冰冻三尺也非一日之寒,但战争并非解决问题之道。正如联合国官员所言,"世界承受不起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军事对抗"。在国际斡旋和理性考量的共同作用下,印巴双方应把握机会适时止步,通过谈判化解彼此的安全顾虑。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冲突后的第一时刻就呼吁印巴双方以和平稳定大局为重,保持冷静克制,避免采取使局势进一步复杂化的行动。唯有对话与妥协,才能让印巴走出零和博弈的危机循环。国际社会也应继续积极呼吁并促成两国重回谈判桌,为长期困扰该地区的克什米尔争端寻找和平解决的途径,避免核阴影下的南亚再陷战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