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森这回是不是"阴谋得逞"?录音门客观上把舆论火力从"边境责任"转移到"泰国内政",柬方在国际叙事里获得了喘息;其次,柬国内民族主义动员被点燃,洪森在社媒上与对方网民"互怼",强化了政治支持层;再次,对泰国内军政裂痕的外显化降低了对柬施压的边际强度。这三项都是短期可见的收益。
风险上,双边互信被侵蚀,后续边境管控的外交管道会趋于"程序化-去个性化",消息共享的"白名单"会收紧;一旦曼谷政权更迭导致对柬政策重估,边境执法与经济走廊项目可能被迫降速。就此而论,与其说"阴谋得逞",不如说"机会主义操作在短期对冲了压力,但也埋下长期不确定"。这类操作在东南亚政治里并不罕见,老练,亦有代价。
往后看,泰国国内政治走向依然扑朔迷离。新总理人选将决定泰国是走向妥协还是继续对抗,是形成新联盟还是爆发突发政变。保守派会不会趁机全面收权?人民党能否借民意东风掀起新一轮改革?为泰党是否会在夹缝中重组?一切都悬而未决。外部环境也不乐观,边境摩擦、区域竞争、全球经济波动,都会对泰国政局产生巨大影响。
泰国这轮"政变未遂"背后,是制度与家族、社会与军方、传统与现代的多重碰撞。无论谁上台,权力结构的惯性和利益格局的僵化,都会让"改革"变得异常艰难。佩通坦的八字答复,既是顺从现实的无奈,也是对泰国政治生态的冷峻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