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猛烈攻击近半小时,菲船严重受损且有人受伤,只能举白旗投降

2025-09-17 22:46  头条

9月16日,中国黄岩岛海域再次成为中菲对峙的焦点。十余艘菲律宾公务船不顾中方一再劝阻,关闭AIS信号后集结成队,从多个方向逼近黄岩岛,企图强行闯入中国领海。随即,中方展开了果断行动,海警船、渔政船和渔民船只形成合围态势,精准实施管制和驱离。

从现场情况看,这次冲突升级迅速。菲律宾3014号公务船在多次冲闯失败后,开始危险机动,甚至试图故意冲撞中方海警船,企图制造擦碰事件。面对这种挑衅,中方没有再进行口头劝阻,而是果断动用水炮进行压制。央视公布的画面显示,中国海警5201舰与21562艇双向夹击,持续近29分钟的高压水炮,精准打击菲方驾驶室和舱体,导致其窗户破碎、舱室进水、电路短路。船员被迫举起白旗求饶,这一幕比任何外交辞令都要直接,清晰表明了中方捍卫南海主权的决心。

菲律宾则在事后甩出受损船只的照片,试图将自己包装成"受害者",并借机渲染中方"过度执法"。菲海岸警卫队发言人塔瑞耶拉甚至称,有船员因玻璃碎裂受伤,还强调冲突持续近半小时。但无论如何表述,事实已经摆在眼前:菲律宾公务船非法闯入中国领海,挑衅在先,中方执法过程规范合法。这与菲律宾刻意制造的舆论氛围形成鲜明对比。

更重要的是,这次行动意味着中方对黄岩岛的管控已经进入新阶段。此前,中方多以警告驱离为主,强调克制。但在菲方不断挑衅、甚至危险机动试图冲撞中国海警船后,中方首次在官方通报中使用了"管制措施"的表述。这一措辞上的转变,折射出实质性的升级,说明中方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口头声明,而是通过强有力的行动,确保黄岩岛主权和海域安全得到全面维护。

那么,菲律宾为何要在此时频频挑衅?原因并不复杂。一是外部因素,美国、日本等国家不断在南海问题上制造事端,给予马尼拉口头支持。美菲签署的防务合作协议,虽然更多停留在情报共享与军事基地建设层面,但足以让马科斯政府误以为有外力撑腰,可以在黄岩岛问题上"试水"。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此前公开表态"与菲律宾站在一起",更让菲律宾在心理上得到鼓舞。

二是内部困境。菲律宾近期因防洪工程腐败问题爆发大规模抗议,社会矛盾凸显。民众对政府长期以来的贫富差距和腐败问题积怨已久,马科斯政府希望借此转移视线来减轻政治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南海问题成为一个可供炒作的焦点。通过在黄岩岛制造摩擦,马科斯政府既能展示所谓"捍卫国家主权"的姿态,又能暂时掩盖国内矛盾。

三是菲律宾不愿接受中国在黄岩岛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现实。中方此举不仅是保护生态,也是为未来的执法提供了法理基础。今后,任何进入保护区的外来船只,都必须得到中方批准,这让菲律宾在该区域的活动空间进一步被压缩。在这种情况下,菲方频繁派船只挑衅,无疑是反应过激的表现。

然而,无论是外部因素还是内部动机,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那就是黄岩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不仅有历史和法律依据,更在实际管控中展现出压倒性的优势。自2012年以来,中方对黄岩岛保持持续存在和有效控制,这使得菲律宾即便借助国际仲裁裁决或外部舆论,也无法改变现实。正因为如此,中方这次的果断行动,不仅是对菲方一次有力回击,也是对国际社会一次清晰的宣示。

更深层次看,这场黄岩岛行动有三方面意义。首先,它展示了中方的执法能力已经质变,能够在短时间内让非法侵入者彻底停摆。其次,它表明中方在黄岩岛的管控已进入制度化阶段,未来不会再容忍菲律宾的反复试探。最后,它打破了菲律宾惯常的舆论套路,让外界更清楚地看到谁才是真正的挑衅者。

至于未来局势,菲律宾恐怕仍不会就此收手。马科斯政府在内外交困之下,很可能继续在南海挑事,借此维持舆论热度和政治能量。但可以预见的是,每一次挑衅都会遇到更严厉的反制。黄岩岛的主导权已经牢牢掌握在中方手中,这一点不会因菲方的动作而改变。南海依旧风高浪急,但在黄岩岛这片海域,规则已经写得很清楚:这是中国的海域,任何越界者都必须承担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