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话题#防止DeepSeek乱编文献的方法#冲上热搜。记者注意到,用AI工具写论文"被坑"的经历,并非鲜见。问AI一个问题,它给了你一个特别详细、丰富,看上去好有逻辑的答案。但当我们去核实时,却发现这些信息完全是虚构的?这就是著名的"AI幻觉"现象。(3月28日 《中国青年报》)
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AI幻觉"在大学生撰写论文、研究报告等学术场景中已成常见问题。如果缺乏思辨能力,大学生很容易被表面看似合理但实际上错误的信息所误导,因而编造一些不存在的研究成果、数据或文献,这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术成果质量,可能导致研究方向的偏差,甚至引发学术不端行为。
那么,在人工智能大模型"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应如何守护自己的思辨能力呢?笔者认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来源,应学会选择权威、可信的渠道,如学术数据库、专业期刊等,而不是将网络上的各种碎片化信息"照单全收"。同时,在获取信息后,要对信息的来源、内容和目的进行审视。思考信息是否具有客观性、是否存在偏见、是否经过验证等。通过这样的筛选过程,可以有效过滤掉虚假信息,保留真实可靠的知识。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知识的获取愈加便捷,而这也会成为滋生惰性思维的温床。大学生们习惯性地利用AI工具来完成日常作业,既简单又快捷,且缺少"人情味",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也是AI无法取代人类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在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时,不能完全依赖其生成的结果,而是要将其作为辅助参考,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应当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即便思考的结果稍显幼稚,但却是真诚的,这种思考也是个人化、可持续性的。
思辨能力也并非先天具备的,而是通过后天训练获得。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应当通过多元视角和思维碰撞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主动探索问题,而不是被动接受AI的答案。再者,大学生们可以参加各种学术社团、辩论赛等活动,这些经历能够培养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也是提升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他人的反馈和建议,发现自己思考中的不足之处,从而不断改进。
在AI工具能瞬间生成论文的时代,思辨能力不再是锦上添花的装饰,而是影响竞争力的核心代码。然而,未来的教育也不应培养与AI竞争的"更强大脑",而要塑造能驾驭智能工具的"清醒心智"--这才是数字文明时代思辨能力的终极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