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感染引发规模性疫情可能性较低

2025-05-17 13:44  头条

最近,身边不少同事和朋友陆续出现发烧、感冒症状,特别是五一假期前后,有人在旅途中感染,有人在假期前倒下,也有人在假期结束后才感到不适。

网上更是有不少人晒出核酸或抗原检测结果,发现自己"两道杠"。

这不禁让人疑问:难道新冠又要卷土重来?

从宏观数据来看,近期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确实在逐步上升。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监测数据,今年第14周至第18周,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从7.5%上升至16.2%。具体来看,南方和北方省份的阳性率略有差异:

南方省份: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病毒、鼻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肠道病毒是主要的阳性病原体;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鼻病毒、新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占据前三。

北方省份: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是主要阳性病原体;住院病例中,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和新冠病毒排名前三。

从年龄分布来看,2025年第18周的监测数据显示,15岁以上人群无论是门急诊流感样病例还是住院病例,新冠病毒都排在首位。

这些数据直观地反映出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率的上升趋势。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大规模疫情即将卷土重来。中疾控的分析指出,尽管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有所上升,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引发规模性疫情的可能性较低。

为什么近期阳性率会上升?

1. 节假日因素:五一假期期间,人员大规模流动和聚集,为病毒传播提供了机会。

2. 季节变换:近期气温波动较大,季节性呼吸道疾病高发,进一步推高了阳性率。

3. 病毒特性:新冠病毒并未完全消失,而是呈现低水平流行状态。研究表明,新冠病毒的传播特性与流感等呼吸道病毒类似,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波动规律。

4. 免疫屏障减弱:距离上一次感染高峰(春节前后)已过去约半年,部分人群的免疫力可能有所下降,为再次感染提供了条件。

当前疫情形势如何?

1. 整体可控:尽管阳性率上升,但中疾控数据显示,当前疫情仍处于较低水平,不会对医疗资源造成明显压力。

2. 症状较轻:从临床表现来看,大部分患者的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以发热、咳嗽、咽痛为主,重症病例占比极低。

3. 变异株特性:目前主要流行的JN.1和XDV系列变异株的传播力、致病力与此前毒株相比并无显著变化。

专家预测,五月中旬将迎来此轮疫情的波峰,随后逐步回落。在此关键节点,个人防护仍不可松懈:

1.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增强自身免疫力。

2. 做好个人防护: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3. 科学应对感染: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及时就医并佩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特别是老年人、儿童及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应格外注意防护。

新冠病毒并未彻底消失,而是以一种"温和"的姿态与人类长期共存。近期阳性率的上升更多是季节性、周期性波动的结果,不必过于恐慌。科学理性地看待疫情,做好个人防护,才是应对疫情的正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