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美国造船业的空心化早已是公开的秘密:2024年美国商用造船数量不足10艘,而中国同期交付量超1000艘;
即便美国国会推出巨额补贴法案,试图重振造船业,也因熟练工人短缺、技术断层等问题收效甚微。
这种产业实力的悬殊,让美国的 "制裁牌" 沦为自伤利器。
美方曾计划对中国船舶征收最高150万美元的费用,但在国内行业强烈反对下被迫缩水--美国零售商警告,额外成本将直接推高通胀。
美国制造业陷入"空心化"困境
面对美方的单边主义行径,中方的反制堪称 "精准回应"。
10月10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对美船舶的特别港务费分四年阶梯上涨,从每净吨400元逐步增至1120元,且明确了 "单船年收费不超5航次、同一航次首港收费" 的规则。
这一设计既符合我国海运条例的法律框架,又避免了对全球供应链的过度干扰,与美方 "一刀切" 的收费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方的反制,则直击美方"要害":
亚洲航线是美国船企的营收目标之一,阶梯式收费恰好覆盖美国 "12年造船复兴计划" 的关键期,相当于精准掐住了其产业升级的资金命脉。
中美关系
说到底,这场海事博弈的本质,是霸权思维与多边规则的碰撞。
美国试图用国内法凌驾国际法,靠保护主义重振本土产业,却忽视了全球产业链的客观规律--
中国占据全球53%的船舶订单份额,90%的稀土分离加工产能,这种产业优势绝非制裁能撼动。
而且中方的反制并非 "过度反应",而是对单边主义的必要纠正,对自身权益的合法捍卫。
当洛杉矶港的中国船舶依旧有序靠泊,当全球航运公司继续在中国船厂下单,白宫或许该明白:抱怨解决不了稀土短缺,更救不了衰落的造船业。
美国总统特朗普
在公平贸易的规则面前,与其指责他人,不如先纠正早已失灵的霸权逻辑、放下动辄制裁的任性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