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何很少发生强奸案?难道古人都很正派吗?原因其实很简单

2025-10-02 10:02  头条

翻开那本泛黄的《大明律》,能看到一行血红色的批注,"强奸者,绞,"字迹很粗,像用刀子刻的,也像用牙咬出来的,村里的老人总说,以前夜里门都不用关,哪有那么多脏事儿,可你真把眼睛往那些黑乎乎的巷子口、柴门关得死死的后院、还有月光照得惨白的祠堂里头瞅瞅

就会发现,什么"古代很少发生强奸案",不过是一场大家都不说话的集体沉默,这沉默的背后,不是古时候的人没那份心思,是那份心思被一层又一层的锁链给捆住了,受了害的连哭喊都堵在嗓子眼儿里。

先说那刑罚,洪武十八年,南京城西的刑场上,一次就砍了六个"奸犯"的脑袋,头滚下来的时候,围着看的老百姓喊得跟山崩海啸一样,元朝的《大元通制》更狠,强奸结了婚的妇人,死罪,强奸没结婚的姑娘,打一百零七板子,要是受害的还不到十岁,不管你是"和"还是"强",都得死

那板子的数目也算计得精,一百零七下,正好打到你皮开肉绽又死不了,像一场算计好的折磨,这么重的刑罚确实吓住了一批想动歪心思的人,可它也把受害人的嘴给吓住了,你只要一报官,审案子就得当着所有人的面"验身",光着的小胳膊大腿被稳婆用竹尺子量来量去,最后一句"非完璧"就能把一个女的推进万丈深渊,与其那样,还不如把牙咬碎了,把这份耻辱吞进肚子里。

再往深里说,是一座叫"礼"的牢笼,程朱理学最盛的那些年,徽州有个县里出过一个案子,佃户家的女儿在麦秸垛旁边被少东家给拖走了,事后哭到祠堂门口,结果被族长反手就是一巴掌,"败我家声,"第二天,族谱上她的名字就被红笔给划掉了

从此连做个"孤魂野鬼"的资格都没了,在那些礼教的眼里,女人的贞节是整个家族的玻璃罩子,就算是被外头的力气给打碎了,那也是女人自己的罪过,这么一来,被侵犯就不再是"她被伤害了",而是"她脏了",按这个道理,报官就等于自己毁了自己,不说话反倒成了唯一的"体面"。

还有更藏着掖着的算计,为了活下去,乾隆年间,山西榆次有个叫翠儿的绣娘,被雇主喝多了酒锁在绣楼里,事后她手里攥着把剪刀冲出门,可刚到巷子口就站住了,家里等着米下锅,弟弟还等着钱念书,这事要是闹大了,雇主只要说一句"是她勾引我",她全家就得被赶出村子,那天晚上她转头又回了绣楼

第二天把那块沾了血的帕子扔进井里,洗干净脸接着绣花,绣楼外头的太阳亮得很,亮得刺眼睛,对最底层的女人来说,贞节当然要紧,可活下去更要紧,她们不是不想喊,是知道喊了也没人会来拉她们一把。

而男人们呢,在另一条道上被管教着,明清两代,青楼是合法的,还很兴旺,北京的八大胡同、南京的秦淮河边,天天晚上唱歌跳舞,读书人考试前要去"破荤",生意人签合同要"喝花酒",欲望被清清楚楚地标上了价钱,流进了能管住的河道里

这样一来,官府既收了税,又减少了那些"野性"的案子,一举两得,那些花不起钱逛窑子的穷汉子,还有宗族祠堂里的"家法"等着他们,偷看寡妇洗澡,被捆在祠堂的柱子上抽藤条,跟邻居家的媳妇多说了两句话,族长咳一声,夜里就被人套上麻袋打断了腿,性这东西,要么花钱,要么忍着,没人教你怎么去尊重,只教你怎么去害怕。

最荒唐的是那种"私了"的默契,光绪末年,绍兴乡下,一个佃农的女儿被地主家的少爷给糟蹋了,地主连夜就派人抬了两担稻谷、一匹红绸,外加十两银子过来,女孩的爹在昏暗的油灯底下按了手印

第二天,全村人见了面都夸他家"好福气",女孩却被连夜塞进了花轿,成了那个少爷的第五房小妾,红绸盖头底下,她把嘴唇都咬出了血,却听见外头敲锣打鼓的声音震天响,这不是嫁人,这是一场所有人合伙的第二次强奸,而每个人都成了沉默的帮凶。

史书上当然不会记这些,它只记"某年某月,某地民风淳朴,路不拾遗",可那些没有名字的翠儿、绣娘、佃户家的女儿,她们的哭声被风吹散在历史的缝隙里,连块墓碑都留不下来,今天,我们惊叹"古代强奸案少"的时候,不妨多想想,不是古时候的人没有欲望,是数不清的受害者被逼着在深夜里把伤口缝进自己的嫁衣,把恐惧磨成了所谓的"妇道",沉默的数据最干净,也最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