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大年十三,民间素有"灯头生日"之称。此时家家户户忙于点亮彩灯,寓意迎接元宵佳节的到来。古人云:"灶神司家,灯火通明。"人们在灶前试灯,不仅是对灶神的敬意,更象征着新年生活红红火火。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正月十三试灯,为的是十五夜里花灯璀璨。此时灯光初亮,犹如新春的希望点燃,照耀四方。待到元宵之夜,灯火辉映,万家同乐,正是"春色满人间"之时。
大年十三是"上灯日":
"火树银花不夜天。"大年十三,正是"上灯日",家家户户忙着扎制彩灯,为元宵佳节做准备。此日试灯,寓意新年光明吉祥,灯火通明。旧俗有言:"十三、十四神看灯。"先献灯于神,再迎人间盛景。
夜幕降临,彩灯高挂,形态各异,流光溢彩。村中妇人巧手制"圣虫",寓意五谷丰登。此时灯光初放,照亮庭院,也点燃了节日的氛围,正应"星桥火树连宵明"。
"上灯圆子落灯面。"十三之夜,汤圆入口,象征团圆美满。孩童欢笑着奔向街头,观灯游乐,走马灯、鱼灯、蝴蝶灯交相辉映。正月十三上灯,元宵未至,年味却已渐浓。
灯火灿然,映照新春,正月十三既是"上灯日",更是辞旧迎新的延续。待到元宵之夜,万家灯火交辉,"月到十五分外明",至此,年俗方才圆满落幕。
大年十三是"杨公忌日":
"正月十三,阎王避让。"在旧俗中,这一天被视为"毒日",不宜动土、嫁娶。民间流传"杨公忌"之说,认为此日凶险,需谨慎行事,以避祸端。
关于杨公忌,古人有云:"祸起狂言,福因谨行。"相传杨公有十三子,因妄言无忧,竟一一夭折,自此正月十三被视为不祥之日,提醒世人慎言慎行。
一年之中,共有十三个杨公忌,而大年十三是首个。旧时,人们常在此日避开重大事务,甚至减少外出,正所谓"避凶趋吉,方得安康"。
然而,吉凶本在人心。虽为忌日,亦可借此反思修身,正所谓"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灯火不熄,日月轮回,待到元宵之夜,万象更添祥和。
故,不是迷信!今日大年十二是"毒日",老辈人提醒,当天无论多忙,记得:1不说,2不拜,3要点,4要吃,别忘了告诉家人。您都记住了吗?
1不说:不说狂话
"天狂有雨,人狂有祸。"大年十三,乃杨公忌之首,旧俗视为"毒日",有诸多禁忌。民间讲究此日谨言慎行,尤忌妄语狂言,正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相传杨公十三子,因一念狂言,竟遭天谴,最终家破人亡。古人有训:"人之作孽,莫甚于口。"此言警醒世人,言语过激,易招祸端,唯有谦逊谨慎,方得安泰。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言辞若刃,可伤人亦可伤己。杨公忌日不说狂话,实乃老祖宗的智慧,提醒人们修身养德,以和为贵,方能安享福祉。
言慎则事成,心和则路宽。大年十三,灯火已燃,年节将近,守口积福,内省修身,自可迎来"月明千里,春满人间"的美好光景。
2不拜:不拜年
"不到十五都是年。"旧俗认为,正月未过半,仍在年节之中。然而,大年十三乃杨公忌日,被视为"毒日",民间忌讳出行,亦不走亲访友,正应"谓其日不宜出行举事"之说。
十三之数,多有"失散"之意,象征离别。因此,此日远行,恐有不祥,古人多选择闭门在家,以避灾祸,正所谓"避凶趋吉,方得安宁"。
"亲者不远,远者不亲。"既然大年十三不宜拜年,便不必勉强。若亲情深厚,何须一日之往来?若感情淡薄,又何必刻意为之?凡事顺其自然,方为长久之道。
年节将尽,元宵将至。此日虽有禁忌,然灯火依旧,阖家团聚,自可享"人间好时节,千里共良辰"之乐。
3要点:点灶灯
大年十三,正是"灯头生日",旧俗自此日起上灯,为元宵铺垫。"火树银花不夜天",家家户户忙扎彩灯,寓意新岁光明。此日亦逢杨公忌,人们尤须谨言慎行,以避祸端。
夜幕降临,家家点燃"灶灯",祈愿平安顺遂。"灶君司命,福祸由之",旧俗认为灯火旺盛,家道方可兴盛。村中妇女相聚制灯,亦有巧手制"圣虫",寄托吉祥。
试灯之时,光影交错,各式花灯争奇斗艳。有方有圆,有龙有凤,辉映夜色,如星辰闪耀。人们将灯高悬,象征"照见光明,迎祥纳福"。
灯火渐亮,年味渐浓。虽逢"毒日",然灯火不灭,福运绵延。"家有灯火,岁有荣光",此夜灯影绰绰,映照人间团圆。
4要吃:吃汤圆、吃圣虫、吃粑粑
1、吃汤圆
民谚云:"十三十四窜汤丸",此日食圆者多。南人煮汤圆,软糯香甜,象征圆满;北人炖丸子,汤浓味厚,寓意团聚。无论南北,皆盼家和人安,岁岁平安。
杨公忌至,人心存戒惧,然食俗未改。正所谓"食有讲究,年有规矩",大年十三一碗热汤,暖胃亦暖心。汤圆入口,寓意深远,盼福寿绵长,合家团圆。
2、吃圣虫
胶东俗传,正月十三食圣虫,寓意吉祥。此物乃发酵面团,捏作虫形,一公一母,供于粮仓,以祈风调雨顺。旧时传说,神虫救民,后人感念,遂以面塑之,寓"生粮""剩粮",盼五谷丰登。
古人云:"年年有余,岁岁平安。"食圣虫,不仅是祈愿丰收,更是承袭祖辈的信仰。值杨公忌日,人心存慎,然习俗如旧,借食寄愿,愿福运长存,岁稔年丰。
3、吃粑粑
民间有言:"新媳妇不用夸,就看十三做粑粑。"正月十三,南方多有制粑之俗。粑粑色泽金黄,外酥里糯,寓意丰衣足食。适逢上灯之时,点灶燃灯,体力消耗甚大,食粑正好补足元气。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粑粑象征五谷充盈,亦寄托新岁之愿。值杨公忌日,行事当慎,然食俗不废,承袭祖训,以香粑献灶,祈福安康,祷岁和顺。
总结:今日大年十二,无论多忙,讲究和禁忌可真不少,再次提醒记得:1不说,2不拜,3要点,4要吃,别犯忌讳,老传统要懂。您都记住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