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界分析,中美在斯德哥尔摩的经贸会谈很可能不会公布重大消息,而谈判内容大概率是对6月份伦敦框架协议的细化,以便后续落实。
深圳卫视直新闻注意到,目前与美方达成贸易协议的几乎所有经济体,采取的都是框架协议的方式。所谓框架协议是一个法律术语,指的是条款并非一次性履行,而是视情况完善后分批履行的协议。常见于复杂谈判的初期阶段。由于中美经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程度很深,需要细化的条款也十分繁杂。不过从这次谈判的预留时间为4天,比前两次多一倍来判断,双方都有意在更多的细节方面达成共识。而其中"硬核"的内容,仍有待两国元首进一步确认。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水清在接受直新闻采访时表示,中美会谈的前两次相对比较好谈一点,到第二次其实有一些棘手了,实际上现在的谈判正进入"深水区",不管是美方还是中方,更多的是"交底牌",或者说把各自的意见跟诉求,可以做的事儿都拎出来,给各自一个反应的时间,最终再往能达成协议的方向去走,所以谈判不会这么快出结果。美日谈了八轮,最后第九轮才谈下来,欧盟跟美国也是谈了很多轮,所以中国现在还是一个谈判的起点。
从公开信息来看,这是中美继日内瓦和伦敦会谈后,不到三个月内双方第三次会谈。由于日内瓦回合是中美同意启动经贸会谈,因此伦敦是第一轮,这次是第二轮。按照美方此前的所谓"暂停"关税的说法,8月12日是对华征税的"最后期限",在这一日子之前落实更多的细节,将为两国企业带来更多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