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地方武装割据与救灾资源分配的博弈。缅甸国内治理体系是"碎片化"的,军政府与地方武装互信不足,将极大阻碍灾后重建的协调推进。救援物资分配可能引发冲突,部分重建项目或因安全风险而推进缓慢,甚至搁置。
三是国际援助"政治化",与本土治理能力的失衡。缅甸经济长期依赖于农业和自然资源出口,地震摧毁众多基础设施后,财政收入减少,更难以支撑重建。而国际援助方面,缅甸军政府与西方关系紧张,这些援助分配时可能会被要求与各地政治立场挂钩;部分西方国家可能在援助上附加政治条件,将加剧缅甸内部治理困境。
Q4:在应急响应方面将来如何改进?
缅甸应急体系有所提升,国际协作应更加开放与协调
总体来看,缅甸应急体系在速度与协作上有局部提升,但仍受制于基础设施薄弱、政治割裂及专业力量短缺,整体效能仍低于东南亚邻国平均水平。其进步更多依赖于外部技术输入。
如果与2008年纳尔吉斯热带风暴时期相比,当时军政府拖延国际援助准入,那这次缅甸主动向中国、联合国等发出救援请求,体现出更为开放合作的态度。
在技术应用上,缅甸首次引入卫星遥感辅助救灾,通过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获取14颗卫星影像数据,识别出1591栋损毁建筑及道路断裂点,比2016年若开邦地震时,依赖人工勘察效率提升70%。
但是,缅甸在次生灾害防控上仍存在系统性缺陷。比如堰塞湖监测,就完全依赖中方技术支持。
灾难无情,人间有爱。愿各方救援力量能够帮助缅甸人民渡过难关,愿受灾民众尽快重建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