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广东网友在"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评论区分享了自己住院分娩个人仅支付3.7元的经历,这条看似简单的留言背后,是中国正在全力推动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近年来,我国全面提升住院分娩医疗费用保障水平,积极推动政策范围内生育医疗费用全额保障。截至2025年11月,吉林、江苏、山东等7个省份已率先实现"生娃基本不花钱"。
这位广东网友的情况并非个例。据统计,2025年以来,仅在广州市,就有7000多位宝妈生娃经过生育保险报销后自己花费不到100元,其中881人花了不到10元,还有67人一分钱都没花。
01 全周期生育保障:从"怀得上"到"育得好"
国家医保局正加快建立全周期的生育保障体系,助力"怀得上、孕得优、生得安、育得好"。
截至2025年10月底,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已惠及超100万人次。
各地全面落实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参加生育保险政策,大力推动将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纳入生育保险保障范围。
稳步提升产前检查待遇水平,将分娩镇痛纳入医保报销,在吉林、江苏等省份,人均减负超千元。
同时,做好新生儿"出生一件事"联办,实现"出生即参保、待遇即享受"。江西、海南等地正在探索将0至3岁儿童参加居民医保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全额保障。
02 生育津贴直发个人:25省份已实现改革
生育津贴是一种生育保险待遇,也叫"产假工资"。
近年来,各地探索由"单位代发"转为"直付个人",让参保女职工更加便捷地享受到生育津贴。
随着江苏、辽宁2025年11月1日开始实行生育津贴"直付个人",目前,全国已有25个省份实现生育津贴直接发放到个人。
在湖南省湘潭市,自2025年1月起实行生育津贴直发个人账户,将原本需在产假结束后才能启动的申领流程,提前到分娩完成后即可办理领取。
办理时长也从原来的20个工作日缩短到7个工作日。
湖南省湘潭市医疗保障事务中心特殊人群保障科科长肖轶书表示:"生育津贴直接发放给女职工个人,不仅有效缓解了育儿的经济压力,并且从源头杜绝了用人单位违规截留或者拖延发放生育津贴的可能性"。
2024年,全国参保女职工人均生育津贴超2.6万元。

03 地方实践:盐城与应城的创新举措
各地也在积极探索更多生育支持措施。
江苏盐城市从2025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孕产妇住院分娩医疗费用财政补助政策,实现住院分娩目录范围内费用"零"负担。
补助对象为参加盐城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处于待遇享受期的孕产妇。
在盐城市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分娩的,出院结算时自动免除目录范围内个人自付费用,仅需支付目录范围外费用。
湖北应城市则从2025年1月1日起,为符合条件的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免费提供1次彩超孕检、无创DNA基因检测,发放住院分娩补助、发放辅助生殖补贴。
应城市医保局创新推出配套举措,通过"三取消"(取消参保门槛、取消起付线、取消证明材料)、"三覆盖"(人群全覆盖、周期全覆盖、费用全覆盖)、"一直达"(职工医保生育津贴直接发放到个人),构建起全链条生育保障体系。
04 医育结合:托育服务的新模式
"十四五"以来,我国大力发展托育服务体系,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由1.8个提高到目前的4个以上。
为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发展"医育结合"服务。
作为第一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四川省眉山市目前已建成5家"医育结合"公办托育机构。
在眉山市第一托育园,医护人员为孩子们做健康体检、发育筛查。这家托育园由眉山市妇幼保健院举办,共有140个托位,园内设置了儿童保健科门诊,将婴幼儿保健与托育服务相结合。
眉山市妇幼保健院党委书记陈杰介绍:"我们对孩子在0到3岁托育期间,在托育园的生长发育,包括喂养一系列的生活和生长发育需求做全面照顾。同时,孩子在托育园期间,如果有什么健康方面的问题,甚至疾病问题,医疗机构也有'绿色通道'"。
在辽宁沈阳这家托育中心,10多名1至3岁的宝宝正在早教老师带领下做感统游戏。
托育中心推拿师王红介绍,他们将望、闻、问、切融入日常照护,通过面诊和舌诊等来定制调理方案。他们还会教家长简单手法,让中医育护从机构延伸到家庭。
从一位网友晒出的3.7元分娩账单,到全国25个省份实现生育津贴直发个人;
从吉林双胞胎妈妈享受新生儿医保实时报销,到四川眉山的"医育结合"托育园;
中国生育支持政策正从蓝图变为百姓身边的现实。
随着更多配套措施的落地实施,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基础正逐渐夯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