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导弹的最大不可逃逸区约为60公里,而PL-15的不可逃逸区可达80公里以上。这一差距主要源于PL-15采用了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可以灵活调整推力,在关键阶段释放更强的能量,让目标更难逃脱。相比之下,"流星"虽然有能量管理系统,但其固定进气道限制了导弹的机动性,无法像PL-15那样灵活调整弹道和推力。
▲"流星"的垂直进气道设计
"流星"导弹的进气道设计虽然保证了稳定的空气供给,但也增加了飞行阻力,导致其机动性相对较差。而PL-15的流线型设计以及更灵活的发动机推力管理,使其在末段拦截时能更轻松地进行大过载机动,从而提高命中率。
"流星"配备了双向数据链,这使得它能在飞行过程中不断更新目标信息,提高命中率。但PL-15同样具备数据链功能,并且结合了先进的抗干扰技术,能够在强电子对抗环境下保持较强的锁定能力。此外,中国空军的作战体系已全面进入"体系化作战"模式,能够通过预警机、地面雷达等多种手段提供远程目标指示,让PL-15在复杂战场环境下依然保持较高的作战效能。
▲英国空军F-35与"流星"导弹的地面摆拍
F-35挂载"流星"导弹,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空战能力,尤其是在超视距空战中的生存几率。然而,面对中国的PL-15,这种优势并不明显。更关键的是,空战并非单纯的武器比拼,而是整体体系的对抗。从电子战能力、战场感知到火力投送,中国空军已经建立起完整的空战作战体系,而PL-15正是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美军通过挂载"流星"导弹试图弥补射程短板,也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其在超视距空战中被PL-15压制的事实。
正如网友调侃的一样:"流星"再强,也只是一颗流星,而PL-15对于中国空军而言,就好比是"北斗七星"体系中的一颗星。未来空战的格局,或许早已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