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外界觉得它用涡扇18:推力一般,不过体积小,可靠,维护成熟,十几小时没问题。配合高升阻比气动,哪怕接近90吨级,高空平飞也不费劲,四吨级就能撑着,油耗还合适,作战半径能摸到5000公里;挂上"鹰击18C"之类远程弹药,打击范围就冲洲际去了。
在体系作战中的位置很想象:可以是远程隐身打击平台,渗透到高风险区无人突防、精准打击,顺手干掉电子干扰;也可以是"外挂弹仓",与歼20搭档,由有人机指挥发射超大号弹药,解决战斗机弹舱少的短板,大幅度提升火力密度;还可以是隐身加油机或者通信中继,为前沿隐身机群补给和打通信息链路,在空中变成一个"隐形节点"。有人机、 普通的无人机,和巨型隐身飞翼,三重协同,分工更细,弹性更大。
从试飞到上阵还是有很多关口要过。大型无人平台的控制链必须超级稳定,冗余也要超级充足,远航时候卫星链路依赖很深,抗干扰能力也是硬指标,被对方压制住的时候就要靠自己了。地面保障同样苛刻: 长跑道,封闭机库,专项维护,隐身涂层养护,这些都是体系工程;机队一多起来,后勤压力就会上升。再说隐身不是"免死金牌",对方要是布置起密不透风的地空火力网,再加上预警,反隐身雷达,电子战等等,低可探测并不能保准安全突破,必须把电子支援,侦察,诱饵之类的东西拉平,依靠体系来突防。
这一次的试飞就是一个信号,中国空军的重点正在从"看家护院"转向"走出去、打得远"。过去轰6K带巡航导弹,能打但载弹量小,突防差,巨型隐身无人飞翼扩大了工具箱,既可以在不把飞行员置于危险的情况下压制对手敏感区边界动作,也可以在队形中做信息、油料、火力的支点。隐身、 无人、体系串联之后,打法就会"长出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