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求助被回绝?北约前秘书长:不会为乌克兰和俄罗斯打三战

2025-11-13 11:12  头条

11月10日,北约前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的一番表态,给持续升温的俄乌冲突浇了盆冷水。他明确对外宣称,北约绝不会向乌克兰派遣地面部队,核心原因是此举可能引发与俄罗斯的直接武装冲突,而这一立场也意味着泽连斯基多次提出的"北约派兵"诉求再次落空。

斯托尔滕贝格的表态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北约长期以来的核心底线。作为冷战后维系欧洲安全秩序的关键组织,北约始终坚守"不与俄直接对抗"的原则--乌克兰并非北约成员国,根据北约宪章,集体防御义务仅适用于成员国领土。这就决定了北约对乌支持始终停留在军事援助、情报共享层面,而不会迈出"派兵参战"这一危险一步。毕竟,俄罗斯作为核大国,与北约的直接武装冲突可能引发无法预估的全球安全危机,这是任何一方都不愿看到的结果。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北约内部的分歧与现实考量。表面上北约看似铁板一块,实则各国利益诉求差异巨大。英国、丹麦等国对乌支持最为积极,几乎倾尽所能提供援助,但法国、德国等大国对俄态度相对温和,更担心直接对抗会影响自身能源安全与经济利益。匈牙利更是明确反对为乌克兰提供资金援助,公开表达对援乌政策的不满。这种内部矛盾在近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基尔研究所数据显示,2025年10月欧洲对乌军事援助月均水平较上半年下降43%,近乎"腰斩"的援助缩水,正是内部分歧的直接体现。

北约7月推出的"乌克兰优先需求清单(PURL)"机制,本想通过美国武器库存快速补给乌方,但实际效果大打折扣。由于欧洲各国在采购金额、运输责任上迟迟无法达成一致,8月运抵乌克兰的首批装备规模不足上半年月均水平的一半。没有美国的主导,欧洲内部很难形成统一协调节奏,"承诺快、交付慢"的问题持续凸显,这也从侧面说明,北约连援助协调都困难重重,更无力达成"联合派兵"的共识。

对泽连斯基而言,这一表态无疑是沉重打击。自冲突爆发以来,他多次呼吁北约派遣地面部队,将加入北约视为乌克兰的"安全保障"。但现实是,即便北约曾为乌克兰敞开入盟谈判的大门,却始终未给出明确时间表,更不愿为其承担直接参战的风险。斯托尔滕贝格的直言,相当于彻底击碎了乌方的幻想,也让泽连斯基不得不清醒认识到,北约的"安全保障"并非无条件兜底。

值得注意的是,北约"不派兵"的立场,与近期的军事动作形成微妙呼应。一方面明确拒绝直接参战,另一方面却在俄边境动作频频--芬兰近期将与其他北约国家开展联合军演,持续加剧俄芬边境紧张局势。这种"边缘试探"的策略,既想向乌方传递支持信号,又想避免触碰俄罗斯的红线,凸显了北约在俄乌冲突中的谨慎与矛盾。

当前,俄罗斯已明确表示对政治外交途径解决乌问题持开放态度,而北约的最新表态,或许将推动冲突向谈判桌靠拢。但对乌克兰而言,失去"北约派兵"的期待后,如何凭借现有援助支撑前线战局、争取谈判筹码,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北约内部的分歧能否弥合、对乌援助能否回升,也将直接影响俄乌冲突的后续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