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关税将从目前的25%提升至100%,叠加美国针对电动汽车征收的2.5%基础关税,最终税率将达到102.5%;
电动汽车锂电池关税税率将从7.5%提高到25%;
电池零部件关税税率将从7.5%提高到25%;
天然石墨和永磁体关税税率将从0%提高到25%;
......
5月14日,美国政府滥用301关税复审程序,宣布将对中国电动汽车等产品加征关税,引发中方强烈不满。
(一)
加征关税是破坏全球贸易的下策。
新一轮加征关税看似来势汹汹,但就像美国此前推行的保护主义政策一样,是典型的"内病外治",无助美国本土相关产业繁荣。
中国商务部表示坚决反对并提出严正交涉,敦促美方立即纠正错误做法,取消对华加征关税措施;
中国外交部表示,中方一贯反对违反世贸规则单方面加征关税,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自身正当权益;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表示,美国此举是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对全球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向电动化转型都非常不利。
国际舆论也普遍认为,随着对华加征关税的"回旋镖效应"逐渐显现,受伤最深的还是美国消费者、美国产业发展本身以及全球绿色转型进程。
(二)
事实上,世贸组织早已裁决美国政府301关税违反世贸组织规则,美方非但不予以纠正,反而一意孤行,一错再错。
如今,美方又对中国的电动汽车、锂电池等优势产业抡起"关税大棒",这是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是美国近期对华发起"产能过剩"攻势中的最新一环,本质仍是实行贸易保护,破坏世贸规则,打压中国经济。
近段时间,美国政客频频炒作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这种论调与基本事实和理论逻辑严重不符,完全站不住脚。
包括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在内的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建立在技术持续创新、完善的产供链体系和充分的市场竞争基础之上,取得的领先地位是比较优势和市场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来自所谓的"补贴"。
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企业相互竞争、优胜劣汰是正常现象,其间产能会不断进入、退出、改造和调整,这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不能简单以当期需求来评判产能是否过剩。
(三)
相反,美国才是产业补贴的"大户"。
近年来,美国政府相继签署《芯片与科学法案》《通胀削减法案》,通过数千亿美元的直接和间接补贴,直接干预市场资源配置。
但在美国财政部长耶伦看来:中国企业获得了政府大量补贴导致竞争环境不公平,而美国政府对清洁能源等重要战略领域提供补贴,是因为这对美国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性"。
这是典型的美式"双标"。
按照美方的逻辑,美国进行补贴就是"至关重要的产业投资",别国进行补贴就是"令人担忧的不公平竞争";美国向世界出口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就是"自由贸易",别国向世界出口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就是"产能过剩"。
用美国话来讲,这就是"我做了你不能学,我说了你必须做"(Do as I say,not as I do)。
说到底,美国就是在打着"产能过剩"的旗号对别国的先进产业进行打压,挥舞关税大棒,大搞保护主义,践踏市场经济原则和国际经贸规则,是赤裸裸的霸凌霸道。
(四)
在大选背景下,美国政府的加税举措更像是一场"政治秀"。
正如英国媒体《金融时报》在报道中所分析,美国政府在大选前推出此类保护主义措施,目的是让"摇摆州"工会成员相信民主党政府会保护就业。
今年以来,中国新能源产品畅销全球,相关投资广受欢迎,凭借技术和价格上的比较优势,中国电动汽车出口在全球市场依然走出向上曲线。但由于美国并不是中国电动汽车等新能源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美国希望借加征关税打压中国新能源产业优势,只能是一厢情愿。
与此同时,加征关税这种保护主义的老套手段,对于美国本土产业发展来说无异于饮鸩止渴,只会损害其相关产业的全球竞争力。
诚如彭博社专栏作家戴维•菲克林近日在一篇评论文章中指出,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将性价比高的中国电动汽车排除在美国市场之外,会让美国汽车产业失去竞争力,让美国消费者成为最终的输家,"我们正见证一个曾经创造了现代汽车工业的国家失去勇气"。
(五)
拖住别人的脚步,并不能让自己跑得更快更远。
美国对华加征关税,违背了拜登总统"不寻求打压遏制中国发展""不寻求与中国脱钩断链"的承诺,也不符合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精神,将严重影响双边合作氛围。
奉劝美方摒弃心口不一的虚伪和双标,立即纠正错误做法,取消对华加征关税措施,不要再重蹈保护主义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