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菲律宾军方宣布成功向非法"坐滩"仁爱礁的"马德雷山号"登陆舰运送了食品、燃料并完成了人员轮换。此次行动标志着菲律宾在连续112天补给受阻后,首次公开宣称完成了对这艘老旧军舰的补给任务。
菲方强调行动"顺利完成,没有发生任何不幸事件"。但他们对具体过程保持沉默,并未透露更多细节。
两名菲律宾安全官员向美联社透露,菲律宾军方向仁爱礁运送补给和人员轮换的行动已于9月5日完成。他们特别强调,整个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不幸事件"。
这些官员因议题敏感性选择匿名,没有进一步说明行动细节。这种低调处理方式与以往菲律宾高调宣传其补给行动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菲律宾方面未说明此次行动是单独进行还是与其他力量配合。这种模糊态度给此次补给行动增添了神秘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在菲律宾进行仁爱礁补给行动期间,两艘美国海军驱逐舰正在南海进行所谓"例行巡逻"。
菲律宾官员没有说明这是关联行动还是单独发生的巧合。然而,有菲媒报道称,此次大规模行动受命于美菲联合特遣部队。
美国海军在南海的同步存在,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关于美菲协调行动的猜测。这种战术配合模式在近年来的美菲军事合作中并不罕见。
仁爱礁位于南沙群岛东部,是中国固有领土,1999年5月9日,菲律宾将一艘名为"马德雷山号"的登陆舰故意搁浅在仁爱礁上,试图以此占据该礁。
这艘登陆舰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生产的坦克登陆舰,全长100米,宽15米,排水量达4000吨。该舰2000年已正式退役,但由于菲律宾的非法占据,一直停留在中国仁爱礁海域。
24年来,这艘旧舰上一直驻扎着一支由十多名海军陆战队员组成的小队。他们通常每几个月轮换一次,由直升机或小艇接送,但近年来由于中国海警的严密监控,轮换变得异常困难。
"马德雷山号"上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由于舰体长期缺乏维修和保养,已经锈迹斑斑,船体破损严重。主甲板有数量非常多的锈穿的破洞,大的破洞可容一个人穿过。
驻守士兵只能依靠自己在仁爱礁上生存。他们利用舰上的渔具和潜水装备,在礁盘周围捕捞鱼类和海鲜,并把鱼晒成鱼干储存。他们还在舰上种植了一些蔬菜和水果,并养了三只斗鸡作为伙伴和娱乐。
由于中国海警船的严密监控,菲律宾方面的补给和轮换非常困难。据报道,中国海警船不仅会拦截和驱赶菲律宾方面试图对马德雷山号进行补给和维修的船只,还会用水炮、激光等手段对其进行警告和威慑。
南海局势近年来持续复杂化,成为地缘战略博弈的焦点区域,菲律宾通过与美国加强军事合作,包括增加联合军演频次和向美军开放新增军事基地,导致地区局势持续升温。
美国虽然表面声援菲律宾,但实则避免直接介入争端。这种战略模糊性使得菲律宾的冒险政策陷入某种程度的孤立状态。
中国在仁爱礁问题上的处置展现了战略定力,通过构建海警巡逻、雷达监控、无人机巡查的立体管控体系,以最小代价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
中国政府在仁爱礁问题上一贯秉持人道主义原则。本着人道主义精神,中国海警船允许菲律宾向"马德雷山号"运送食品和生活相关补给,以保证上面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
然而,中国坚决阻止任何用于修复舰船的工具和材料被运送上舰。这一立场体现了中国在维护主权的同时,也保持了一定的人道主义灵活性。
这种平衡做法既确保了国家主权不受侵犯,也避免了给国际社会留下不必要的负面印象。
面对中国海警的严密监控,菲律宾方面曾尝试多种方式进行补给。包括使用民用运输船、关闭AIS信号以降低被侦测概率,以及采用多船分散注意力等战术。
近期的一次行动中,菲律宾"马拉帕斯卡"与"巴加凯"两艘舰艇各自分路,从东北和东南方向接近仁爱礁。这种兵分两路的策略旨在找到中国海警布防间隙。
但中国海警备有完善应对方案:一艘巡逻舰艇就在潟湖外待命、外围还有近20艘民船协同布控。同时,美济礁方向也部署了更多海警及022导弹艇等海军力量,可以实现快速支援。
"马德雷山号"舰体严重锈蚀,生活条件恶劣,驻军需依靠捕捞、种植及有限补给维持生存。即便菲律宾此次成功完成补给,这艘非法坐滩的老旧军舰最终命运已然注定。
中国在仁爱礁问题上的处置反映了中国在南海争端中的战略智慧,既捍卫了国家核心利益,又为地区和平稳定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