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的一纸禁令,引爆了本就紧张的巴尔干与欧亚地缘政治交汇点。一边是俄方情报部门的高调指控,一边是欧盟与北约对塞尔维亚"灰色出口路径"的默契接受,夹在东西之间的贝尔格莱德再次站到了风口浪尖。6月23日,武契奇在塞尔维亚总参谋部会议后宣布,塞尔维亚将"全面暂停所有弹药出口,优先补充本国军队储备",此举被认为是对俄方"塞尔维亚暗中援乌"的直接回应。
俄罗斯外情局(SVR)指控并非空穴来风。俄方明确指出,塞尔维亚生产的大量用于远程重武器系统的弹药,正在通过西方国家"重组组装"的方式,变相流向乌克兰战场。早在5月底,SVR就曾披露,约10万枚火箭弹和一百万发轻武器弹药经由中转国和伪造的终端用户证明,最终进入乌军手中。面对连番质疑,武契奇否认与基辅存在直接合同,但承认存在"第三方将军工产品再出口"的风险。他强调,塞尔维亚法律禁止向交战国销售武器,并承诺打击一切绕开出口禁令的行为。
但法律是一回事,现实是另一回事。武契奇这次"暂停一切出口",更多像是一场被动防火,而非战略转向。他本人也坦言,"不会让15万军工从业者和家庭失业",未来塞尔维亚仍需军售创收,只是流程将更加严苛,须经特殊批准。这种"收紧但不封死"的口径,留足了政治回旋余地,也反映出一个中小国家在大国博弈中的求生本能。
从表面看,贝尔格莱德的立场是"中立",但所谓中立,正处在被战争事实撕扯的边缘。一方面,塞尔维亚与俄罗斯有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纽带,不仅在能源、宗教和民族认同上高度契合,更在科索沃问题上获得莫斯科长期支持。另一方面,面对来自欧盟的巨额援助、市场诱惑及北约东扩的军事压力,塞尔维亚不可能完全切断与西方的联系。在乌克兰危机全面爆发之后,塞尔维亚便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既不愿公开谴责俄军行动,也不敢明确支持乌克兰,只能在经济利益与外交压力之间小心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