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国防部长确认:歼-10CE战斗机即将交付雅加达

2025-10-18 17:15  头条

10月15日,印尼防长沙夫里公开发言:"歼-10战斗机将很快出现在雅加达"。这意味着,印尼正式确认采购中国制造的歼-10系列战斗机。虽未透露具体型号和数量,但外界普遍认为,这次交易对象极可能是外贸版的歼-10CE。若消息属实,印尼将成为继巴基斯坦之后第二个装备歼-10CE的国家。而这背后,或许意味着印尼正在"用中国换法国"--放弃此前价值81亿美元、42架的"阵风"采购计划。

早在2022年,印尼与法国签署了购买42架"阵风"F4型战斗机的合同,总额高达81亿美元。法国媒体当时信心满满,称这将成为"印尼空军现代化的里程碑"。然而三年过去,印尼不仅没有接收首架飞机,连生产排期都被挤到2026年以后--达索公司手头积压着超过230架订单,连印度空军和埃及的交付都一再延迟。

与此同时,中国的歼-10CE在国际市场上风头正盛。特别是今年"5·7空战"中,巴基斯坦空军驾驶歼-10CE在多场交锋中压制印度空军的"阵风",更令不少国家重新审视这款中国制造的四代半战斗机的真实实力。印尼国防部显然也注意到了这点--在预算有限、威胁日增的背景下,歼-10CE提供了一种更具性价比的方案。

印尼国防部副部长道凡托此前表示:"我们希望为军队配备最好的武器,同时兼顾国防预算的性价比"。这句话其实点明了印尼军购策略的根本逻辑,印尼2024年国防预算仅为124亿美元,要同时维持美制F-16、俄制战机、韩制KF-21、法制"阵风"四套体系,后勤成本和训练负担几乎比印度还夸张。

相比之下,歼-10CE战斗机不仅单价更低、维护简易,而且体系化配套能力更强。这款飞机采用了与歼-20同源的航电系统,装备国产有源相控阵雷达,搭配霹雳-15远程空空导弹,其综合作战能力足以匹敌甚至超越"阵风"F3标准。歼-10CE在高原、海洋、热带气候等环境中表现优异,非常契合印尼这种多岛、多气候国家的防御需求。

如果按照印尼此前准备为"阵风"投入的81亿美元计算,哪怕只用一半资金,也能购买同等数量的歼-10CE,并配套采购预警机、电子战吊舱、地面保障系统。对印尼来说,这几乎是"多买多赚"的买卖。

当然,印尼此举不只是经济账那么简单。印尼前国防部长、现总统普拉博沃本人当年拍板买"阵风",如今其继任者公开宣称采购歼-10,多少带有"路线调整"的意味。而且印尼军购历来带有多重政治信号--既要维系与西方的关系,又要平衡与中俄的防务合作。

此次宣布购买歼-10战斗机,很可能有两层考量。一是借中方军贸,向法国达索公司"敲打"一下,要求提供更多优惠、技术转让甚至生产分摊权;二是为印尼空军的现代化留出灵活空间,避免被某个单一供应国"卡脖子"。这点与印度当年一边买苏-30MKI、一边搞法制"阵风"的思路如出一辙。

不过区别在于,印尼更现实。面对法国不断拖延的交付、昂贵的后期维护成本,以及"阵风"在实战中表现不佳的事实,印尼决策层显然更倾向于拿出能立刻起飞的战斗力--而歼-10CE恰好符合这一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印尼还与韩国联合研发KF-21战斗机,计划在2030年代初形成初步战力。然而该机尚处试飞阶段,发动机和航电系统高度依赖美国技术,未来能否稳定量产仍是未知数。相较之下,中国的第五代隐身舰载机歼-35已经接近量产阶段,并且有外贸版本在规划之中。

这意味着,一旦印尼成功引进歼-10CE,与中国建立起系统性的装备和训练合作,那么未来进一步采购歼-35外贸版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毕竟面对澳大利亚与新加坡的F-35A隐身机群,印尼若想维持地区空中威慑,迟早需要拥有真正的隐身作战力量。对于印尼空军来说,歼-10CE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相比法国的"只卖飞机",中国军贸的最大竞争力在于--卖的是"体系"。歼-10CE不仅能单机作战,更能与中国提供的"丝路眼"预警机、地面雷达、电子战系统、地空导弹防御网配套形成一体化作战体系。这种"整包方案"正是印尼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最需要的东西:性价比高、维护方便、可独立运行。

法国的"阵风"虽然宣传上光鲜亮丽,但实际交付中需要庞大的后勤支援与西方标准体系支持。相比之下,中国方案灵活、实用、可控,这正是印尼当前国防战略从"秀肌肉"转向"重战力"的关键转折点。

无论印尼最终是否完全放弃"阵风"订单,歼-10进入东南亚已成既定趋势。这不仅是中国航空工业的一次重要突破,更标志着亚洲军贸格局的重心正在从西方向东方转移。印尼此举,既是一次务实的防务选择,也是对中国军工崛起的又一次国际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