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闹的泰国旅游市场,水果摊可不能小瞧。2023年,泰国水果摊挂出汉文标语"别乱捏水果,捏了就买",专门针对中国观光客。这事儿在清迈被访客拍下视频后, 瞬间炸了锅。全中文没泰文的标语,明晃晃地写着"别乱捏",看上去就像在"点到名"批评中国游客,让人心里很不舒服。游客们一看到这商标,心里堵得慌,扭头就走,水果摊前的热闹劲儿一下子没了影儿。
这事儿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还有更气人的,杭州游客在普吉岛被旅行社坑定金不说,竟还拿刀威胁,最后报警才摆平。出租车也跟从"加戏",对中国游客加价,同样的路别人便宜,中国访客却得多掏腰包。瞬间,泰国旅游圈的负面消息铺天盖地,中国游客不干了,宁愿取消行程,也不去受这份窝囊气。云南西双版纳、广西桂林这些国内景点胜地,瞬间热门起来,游客们说, 原设计出国的钱,就花在咱自家的好山好水上了。
泰国水果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泰国水果商原本想靠中文标语管住人,哪成想,把己方拽进了泥潭。数据显示,2023年去泰国的中国旅客从一千多万暴跌到一百多万,差了八到九成。鲜果商们傻眼了,水果熟了没人买,只能死死地盯着看着果子烂在仓库。有的水果商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直播吃榴莲泡面想拉客,可直播里人声鼎沸,真正掏钱的却寥寥无几。水果商们急红了眼,临时降价,可游客的心早凉透了,哪还有人愿意上当?存底越积越多, 损失惨重,有的商家甚至搭上了高于三成的本钱,一夜回到解放前。
这不禁让人要问,泰国蔬果商为啥就不检讨一下呢?为啥非要挂全中文的标语,而不是泰文加汉文?难道真意识到中国游客素质差到这种程度?还是说,这根本就是一种对种族的偏见?实际上,很多中国游客挑水果的时候,确实会捏一捏,但这在泰国市场上是普遍现象,为啥就只针对中国人呢?这种做法,看得出来泰国商家根本不尊重外国游客,只想通过简单的标语来掩盖自己的不悦,结果反常地自毁形象。
泰国"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泰国急得打转,连忙打广告,说对中国游客优惠。旅行社也推中文专线,夜集挂满欢迎中国游客标语。可信任这东西,崩塌了比纸糊的还容易,想重建,谈何容易?游客们心里的疙瘩解不开,怕再被坑。泰国大卖场卖假养生品,说是泰国土产,实则是香港产的,被网友扒皮后,更多人上当受骗。这信任一下就没了,泰国旅游就像泄了气的皮球,再也打不起来啦。
泰国的补救措施,就像在漏水的船上打补丁,根本堵不住口子。游客们倾向于相信眼见为实,挑选国内游。国内旅游二季度获得涨了15%,而泰国那边,水果商们只能看着水果烂掉,店主赔钱,游客转去国内玩,泰国人慌得不行。
可是,泰国就真的没招了吗?莫非在游客心中留下的阴影就这么难以抹去吗?无论搞多少活动,出若干个优惠,都无法弥补此前对游客的伤害。或许,泰国商家和管理部门更应该深刻反思,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是对中国游客的偏见?还是对自身服务的自信过度?这桩桩件件,都把中国游客往国内推。
信任崩塌后,谁来买单?
泰国对中国游客的不当对待,就像一把双刃剑,伤了游客的心,也割了己方。果商挂中文标语,旅行社坑旅游者,出租车加价, 超市卖假货,这桩桩件件,都把中国游客往国内推。游客们说,泰国热情是假的,真心实意的服务更是无从谈起。商家自己搞事,自己吞下苦果,水果烂仓库,生意赔本,也只能怪自己当初不长眼。
国内旅游交换因祸得福,西双版纳、桂林、张家界、长城等地人满为患。旅行者们说,原规划出国的钱,花在自己国家,支持国内旅游,也挺香。泰国商家看着中国国内游火热,只能干着急。泰国搞活动请游客回去,可旅行者们说,经历了这些事,不敢去了。信任崩踏了,不是说修复就能修复的。
泰国商家为了一时之利,丢了长久的信誉,这买卖做得可有点亏。如今水果烂仓库,访客不买账,商家赔得惨,泰国也跟着着急。可这局面,是谁一手造成的?当初挂标语牌的时候,想过今天这个下场吗?
泰国商家当初要是稍微换位思考一下,别挂那扎眼的中文标语牌,别搞那些坑人的套路,是不是就不会落到今天这个境地?中国游客不是冤大头,泰国商家别把己身当大爷。游客们有权选择去哪玩,泰国的不当行为,只会让游客们离得更远。在泰国水果商售卖水果和游客迁徙背后,我们也许须要反思一个国家的旅游行业,会因短视行为而自毁信用根基呢?而游客偏好集中的在国内,是否又是另一场"自欺欺人"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