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提出供给侧改革战略方针以后,伴随着扩大内需、反周期,在2015年下半年到2018年上半年长达3年时间,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在6.7%-6.9%这个很窄的区间内波动,整个创新发展的第一动力使经济过程取得了预期的绩效结果。如果说这三年时间段已经中期化了,应该趁势确认L型转换,但是不期而来的中美关系交恶把这个过程打断了,一开始的贸易战迅速演变为科技战、外交战、金融战甚至有擦枪走火热战的风险。原来的增长速度底线被击穿,到2019年只有6.1%,再跟着是三年疫情,又使经济运行继续往下进入低迷状态,2020-2021年两年复合平平均增长速度统计局公布的是5.2%,2022和2023年两年统计局没有直接说,但是按照两年复合增长速度来看是比4.1%多一点。
这两年的4%出头的正增长速度显然已经滑出了中央所提出的合理运行的区间,已经不是中高速了。中央从来没有说过中高速的量值区间,但是我们认为5%可能是中高速的下限。经济学界研究的众多成果,对潜在经济增长一般都看到5%-6%的区间。我们客观的成长性是应该能支撑这个发展过程的,关键就是主观努力怎么样,能不能够调动我们的潜力,而调动潜力一定要有高水平的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改革深水区的实质性攻坚克难。
从宏观经济指标看,今年上半年增速达到了5%,但是大家仍然感觉困难重重,市场上面的微观感受和宏观的数据形成了温差。这是因为一季度还同比增长5.3%,二季度就只有4.7%,6月份的苗头是较明显往下,投资和消费都不行,7月份有点校正,但是与8月份的已有感受合在一起并没有明显向好。我们要密切跟踪现在的运行态势,看看怎么样来争取全年增速达到5%或以上,从而能进入这个L型转换平台的上面。
从中长期来看,主观努力方面,我们贯彻中央全会的改革是关键。客观方面,中国的整个成长过程和现代化,确实有一个特大规模经济体的巨国模型特征,别的经济体和中国无法同日而语。我们的人口现在毕竟是14.3亿,美国只有3.3亿,连我们零头都不到,印度人口追上了我们,但是其他条件比我们差出很远。中国已经有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基础,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走工业化之路,已经成为了世界工厂。接下来,中国制造必须升级为中国创造和中国智能制造,不断缩小和强国的差距,继续乘势往上发展。
跟工业化伴随着的是城镇化,一定要完成城镇化的高速发展阶段。我的分析是中国的工业化现在是走在从中期到中后期和后期的转变过程中,发展中有越来越多的亮点,同时也有严峻的挑战,上有打压,下有追击,如果没有在一个时间窗口里面升级发展冲上去,我们会在中间被憋死。而城镇化绝对不能看城镇常住人口化率65%出头,最新数据已是66%,中国的特色是长期存在着"城乡分治"的经济体,户籍城镇人口是多少?也就是47%。目前农民工及其家属稳定类城市常住人口的有接近3亿人,他们的基本公共服务欠账一定要补,后面几十年还要准备有另外3亿人陆续从农村迁徙到城市。工业化、城镇化相伴随的成长性、客观条件支持的韧性,极具回旋余地,在种种不确定性和困难挑战存在的同时。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是可成立的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