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大豆推到博弈台前,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中美之间的斗争原以为是在芯片、关税、金融方面进行较量,没想到最后还是落到餐桌上的油、豆腐上了。中国主动踩停美国大豆,转而向南半球去打到对方产业链的要害。
我国油脂、饲料、食品工业对稳定的大豆供应有着长久的需求,美豆为主导,贸易摩擦之后中国很快转向了巴西。南北半球收获季节错开,巴西出货正好是中国人需要的时候,形成长期的优势。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从巴西进口超七成,9月份达到93%,接近垄断。短期比较顺畅,长期的风险就显现出来了。价格受气候和产量的影响一路上行,年初到9月份涨幅接近八成,最高达到650美元/吨,压榨、现货、远期合约都处于压力之下。巴西算盘很简单,既然中美短期内难以回暖,而中国在南美进行基建投资,秘鲁的钱凯港、两洋铁路正在铺开,物流更加顺畅,中国就不会轻易撤出,于是涨价就成了顺水推舟。
但是企业承受不了涨价带来的后果,中粮、益海嘉里等公司经账后认定无利可图,风险加大、现金流紧张,于是集体停买,停买2025年12月到2026年1月船期的巴西豆,约180万吨。这不是小动作,这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价格太高了,先别急着合作。
在中国企业集体停买三天后,巴西回击,对原产于中国的无纺布发起反倾销调查,涉及23个税号,包括医疗防护布、婴儿纸尿裤所用亲水布等,明显表达了不满。大豆一动,工业品也就跟着动了起来。

卢拉的态度为什么这么强硬,首先外部环境不能忽略,美国加征关税也给巴西带来了压力,财政状况十分紧张,咖啡等支柱产业受到冲击。此时中国的豆类订单就成了一条救命绳,一旦停止就会出现焦虑反弹。
但是买卖要互相成就,只涨不跌的价格谁也受不了。压榨企业的利润线就是他们的生命线,没有利润机器就停工了,工人也得待岗。此次暂停释放给卢拉政府的信息就是:不要把长期的朋友当成长期的高价提款机。一味提价,合作就会失去温度,产业链从农场、港口到工厂、消费者都会受到损害。
对于我国来说,盘面之外的道路要走,除了巴西之外,全球的大豆供应还有乌拉圭、阿根廷等国可以谈,北方的俄罗斯冬季大豆也在接洽中。多元化供应可以降低风险。单一来源遇到极端天气、运力拥堵、政策变化的时候就会受到影响。

同时还要注意,大豆为全球流通的大宗商品,船期、港口卸货、压榨排产可以动态调整。短期的价格波动是否传导到终端的油脂上,目前还没有权威的数据;消费端是否上涨,也没有相关的信息。但是上游的经营压力已经显现出来,不能忽视。
买方市场冷酷的现实是:能够接受如此多豆子的国家很少,中国是最大的买家。印度人口多,但是饮食结构中很少用到豆腐和大豆油。卖方抬价要看买方有没有接受的能力。合作是双赢,抬价是短跑;跑完订单去别家、船走别港,卖方也要算代价。这是市场的规律,并不是威胁。
巴西也该想明白了:朋友是靠信任的。中国对南美港口铁路的投资属于长期的基础设施承诺,并不是为了某一个季度的大豆。把长线合作和短期涨价捆绑在一起,就是思路不清。价格是否合理,市场来评判;合作是否稳定,态度来评判。

巴西的此次反倾销影响到医疗防护布、婴儿亲水布等贴近民生的产品,产业链对冲范围是否扩大还要看官方消息。消息一出,相关行业就开始评估影响了。医疗物资、母婴用品一旦受到波及,舆情就会比较敏感,监管、企业和消费者都会受到影响,这条线走得太快容易踩到雷。
贸易战没有绝对的胜利者,买得起、用得起、供得稳才是最基本的诉求。中国企业集体停摆,是为了成本红线以及合作边界的变化;巴西迅速作出反应,是出于财政紧张以及议价能力的试探。
要想长久地赚钱,就不要把伙伴逼到墙角。中国要加快供应多元化,进货不要交给单一渠道;价格可以讨价还价,谈不拢就先停。良性的价格区间是维持订单的基础,适当的回调,给出稳定的预期才会有复购。同时反倾销措施要慎重使用,否则会产生反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