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德国政坛似乎有些风雨飘摇,舒尔茨政府面临内部矛盾和社会不稳定的双重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选择党领导人提出:加强与中国的合作,避免成为美国的"附属品"。
然而,对于德国来说,美国的影响力根深蒂固,这使得德国在很多重大决策上仿佛失去了自主权,常常需要顾及美方的意图,哪怕是以自身利益为代价。
在此背景下,德国准备采取一项强硬措施,计划通过一项法案,允许武装部队对威胁其军事基地、工业设施以及其他重要基础设施的可疑无人机进行直接打击。
据悉,这项法案将于本周三审议,若通过,德国将给予军方特殊授权,无须请可直接开火击落不明可疑无人机,以确保国家安全。
事实上,德国的这一决策也不算偶然。
这一举措实际上也反映了现代战争模式的变化。
近年来,随着无人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这种轻便高效的工具在军事领域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尽管冷战结束后常规军事冲突的风险有所降低,但网络战和信息战却逐渐崛起,无人机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
无人机不仅可以用来收集情报,还能够监视和打击敌方目标,显示出极大的战略价值。
这让各国对空域的防御需求越来越迫切,德国也不例外。
然而,德国这个法案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首先,"入侵"该如何定义,这是一个复杂的法律和技术问题。
无人机的操作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家、组织甚至个人,再加上轨迹难以预测,德国军队需要迅速准确地判断威胁来源,这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关系提出了挑战。
此外,围绕该政策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学界与业界展开了激烈讨论。
有人指出,单靠军事力量并不能彻底解决无人机带来的安全问题,政府还需在监管与立法上加大力度。
而本应与中俄没有关系的事,美媒却又想硬扯上中俄,彭博社记者还在这个事情上"挖了个坑"。
记者称,尽管德国这项新法案的内容,并没有明确指向具体国家,但不少分析认为,它主要是针对中俄,特别是中国,被列为了重点怀疑的对象。
针对彭博社记者的疑问,我们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回应称,不了解提到的相关情况。但再次强调,中方坚决反对任何对中国毫无事实依据的污蔑抹黑和无端怀疑。
这个回应信息量巨大,就是告诉世界,中国坚决反对任何炒作"中国威胁论"的做法,这都是西方故意妖魔化中国,这种论调在西方一些国家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性话术。
要知道,中国从未寻求通过军事行动来实现全球霸权。
相反,中国的崛起之路始终走在和平发展的轨道上,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治理,通过改革开放融入世界经济。中国的外交政策一直重视和平共处、互利共赢,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
那么,为什么西方仍执迷于这种"中国威胁论"呢?这与某些西方国家固有的"零和游戏"思维有很大关系。
在他们眼中,全球事务更多被看作国家间竞争的竞技场,而非合作的平台。因此,一旦中国以其自身方式迅速发展,便被视作对西方传统优势地位的挑战。
然而,实际上,如今这样的反华言论在国际社会早已失去了市场。许多国家选择扩大与中国的合作,这与西方一些政客所鼓吹的"中国威胁"形成鲜明对比。
世界各地的国家越来越意识到,与其沉迷于毫无根据的指责中,倒不如在合作中寻求共赢。
可以说,那些坚持抹黑中国的国家,逐渐在国际社会中被孤立。他们如果继续专注于对中国的无端指责,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加尴尬的境地。
当今世界需要的是更多的理解与合作,而不是无谓的指责与敌对。中国的和平崛起对全球的稳定与发展是机遇而非威胁,这一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越来越清晰。
如果继续沉迷于"中国威胁论",最终的下场只能是自绝于国际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