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万物》大结局刚播完,社交平台上就炸开了锅。有人怒斥"烂尾",有人狂赞"封神",两拨人吵得不可开交,连主演杨幂的微博评论区都被攻陷。一部年代剧,结局怎么就能引发如此两极分化的争论?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先说说"烂尾派"的三大"罪状"。第一炮打在苏苏(邢菲饰)身上--这个敢和封建礼教硬刚的烈女子,最后竟被费左氏一杯毒酒送走。观众气得直拍大腿:"苏苏前期多机灵啊,怎么突然就降智了?"更关键的是,她的死毫无铺垫,前脚还在帮绣绣(杨幂饰)对抗地主,后脚就稀里糊涂领了盒饭,连个反抗镜头都没有。这种"工具人式下线",被批完全脱离角色发展逻辑,纯粹是为了制造悲剧而悲剧。
第二炮直指绣绣的"圣母化"。后期剧情里,绣绣自己都饿着肚子,还要把口粮分给邻居;村里人吵架,她非要冲上去当和事佬;甚至为了帮外人,差点耽误自家收成。观众吐槽:"这是抗战时期的农村,不是现代公益现场!"绣绣的"老好人"人设,被指严重脱离时代贫困背景,更像编剧强行灌输的"真善美",看得人直犯尴尬。
第三炮则对准反派结局。封四作为恶霸地主,屠村、抢粮、逼死村民,坏事做尽,结果最后只被绣绣骂了两句就不了了之;费左氏毒死苏苏后,也没受到任何法律制裁。更离谱的是,剧里还安排了"耕者有其田"的情节,地主阶级摇身一变成了"改革参与者",被观众怒斥"洗白历史罪人"。
但"升华派"可不这么看。他们觉得,苏苏的死恰恰是点睛之笔--不是她不够聪明,而是封建礼教太强大。费左氏毒死她时,镜头特意给了费左氏颤抖的手特写:这个被礼教压迫半生的女人,最后也成了礼教的刽子手。这种"吃人"的循环,比直接让苏苏反抗成功更有冲击力。费左氏的黑化过程,也被解读为"自我意识在压迫中的扭曲挣扎",堪称全剧最复杂的角色。
至于绣绣的"圣母化",支持者认为,这正是编剧的高明之处。在那个"人吃人"的年代,绣绣的善良不是愚蠢,而是对苦难的最后反抗。她孤独终老的结局,没有强行大团圆,反而更真实地展现了时代的残酷--个人奋斗在历史洪流面前,终究渺小如尘。
而反派结局的争议,在"升华派"眼里,恰恰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剧里提到的"耕者有其田",正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核心政策;抗战胜利的结局,也紧扣历史脉搏。地主阶级的"洗白"?不,他们只是被历史淘汰的旧势力,剧里没给他们"恶有恶报"的爽文结局,反而更显现实的冰冷--不是所有罪恶都能被惩罚,但时代总会向前。
最让"升华派"激动的,是老年绣绣的"走马灯"回忆。当她躺在床上,一生经历如电影般闪过:种地、抗争、失去、坚持……没有煽情的台词,没有夸张的镜头,却让无数观众泪目。这种"土地情怀"的传递,才是《生万物》的核心--个体生命会终结,但土地上的故事,永远生生不息。
目前舆论明显倾向"升华派"。超过80%的观众在豆瓣打分时否认烂尾,认为"烂尾"词条是"恶意营销";剧终后,豆瓣评分稳定在7.5分,抖音、微博等平台更是涌现大量"封神"好评。有网友总结:"《生万物》不是爽剧,它像一杯苦茶,初喝皱眉,细品回甘。"
其实,一部剧能否"封神",从来不是靠结局是否"爽"来定义的。《生万物》的两极分化,恰恰说明它触动了观众最敏感的神经--对历史的反思,对人性的拷问,对时代的敬畏。你可以不喜欢它的结局,但不得不承认,它足够真实,足够深刻。这或许就是年代剧的魅力:它不讨好所有人,只忠于自己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