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舆论操控的"剧本"与法律工具
美国中情局(CIA)的"白头盔"模式再次上演。袭击发生后,社交媒体上突然涌现出大量"印度教极端分子屠杀穆斯林"的伪造视频,煽动TRF成员的复仇情绪。与此同时,美国通过截获的通信记录和卫星图像,构建了一套"巴基斯坦支持恐怖主义"的虚假证据链,并推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暂停对巴基斯坦的贷款。这种"证据闭环"的操作,与2018年叙利亚化武事件如出一辙。
更绝的是,美国利用《全球马格尼斯基人权问责法》制裁巴基斯坦官员,却对印度的"人口置换政策"视而不见。这种"双重标准"的法律工具,彻底暴露了其"规则霸权"的本质。
二、印度甘愿冒险的"致命诱惑"
1. 经济利益的"蜜糖陷阱"
莫迪政府正面临GDP增速放缓至5.2%、失业率12.8%的困境,而美国抛出的"经济大礼包"简直是雪中送炭。根据《美印贸易便利化协定》,印度对美出口关税减免覆盖97%商品,预计到2026年双边贸易额将突破2000亿美元。更诱人的是,美国承诺向印度转移GE F-414发动机生产线和半导体技术,帮助其军工国产化率从35%提升至48%。这种"技术换市场"的交易,让莫迪看到了"印度制造"崛起的希望。
但天上不会掉馅饼。美国要求印度增持美债,并配合"友岸外包"计划,将中国转移的电子组装、制药等产业收入囊中。印度《经济时报》警告称:"这可能让我们沦为美国的经济附庸。"
2. 地缘野心的"战略赌博"
印度一直梦想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而美国的支持让莫迪看到了机会。通过加入"印太战略"框架,印度获得了美国在边境争端中的舆论支持--2024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后,美国暂停对华军售并向印度提供卫星数据。更关键的是,美国默许印度在南亚的"邻国优先"政策,包括支持其对尼泊尔的水资源管控、对斯里兰卡的债务重组施压。这种"霸权通行证",让印度在南亚的影响力急剧扩张。
但代价同样巨大。印度60%的武器依赖俄罗斯,而美国以GE航空发动机技术转让为筹码,试图将其纳入"印太战略"框架。这种"选边站"的风险,可能导致印度失去战略自主。
3. 国内政治的"民粹毒药"
莫迪政府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政权需要外部冲突来转移矛盾。面对农民抗议、宗教冲突等问题,莫迪选择将民众的怒火引向巴基斯坦。袭击事件后,印度国内掀起了"抵制巴货"的浪潮,莫迪的支持率不降反升。更绝的是,美国通过"全球马格尼斯基法案"制裁印度反对派领袖拉胡尔·甘地,指控其"腐败"和"反美",帮助莫迪削弱对手。这种"内外勾结"的操作,让印度的民主制度面临崩塌风险。
但玩火者必自焚。印度《前线》杂志警告称:"过度依赖美国可能导致国内分裂,甚至引发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