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帕哈尔加姆镇的一声枪响,让南亚次大陆再次陷入血雨腥风。26名游客倒在血泊中,印度安全部队却连凶手的影子都没抓到。
可还没等调查结果出炉,印度就一口咬定巴基斯坦是"跨境恐袭主谋",紧接着断水、封关、驱逐外交官的组合拳打得巴方措手不及。更耐人寻味的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案件毫无头绪时,就大张旗鼓地宣称"全力支持印度",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一、美国搞鬼的"铁证"与操作路径
1. 军火商的"战争财"与供应链阴谋
美国军工巨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最近笑得合不拢嘴--印度刚刚敲定了30架F-35战机的采购协议,总价高达42亿美元。而这一切,恰好发生在帕哈尔加姆袭击事件后。据内部人士透露,美国情报机构早在2024年就截获了"抵抗阵线"(TRF)与巴基斯坦境内组织的通信,却故意拖延情报共享,直到袭击发生后才突然向印度提供"证据"。这种"精准投喂"的操作,让人不得不怀疑:美国是不是故意制造冲突,为军火商创造订单?
更值得玩味的是,美国副总统万斯在袭击发生前四天刚结束对印度的访问,双方签署了《美印21世纪协定》,内容涉及半导体、关键矿产和IT外包产业链的转移。印度商务部长戈亚尔甚至公开宣称,这是"取代中国的千载难逢机遇"。一边是美国对华加征245%的关税,一边是印度主动配合"去中国化",这难道只是巧合?
2. 地缘博弈的"棋盘"与核威慑测试
克什米尔地区的战略价值堪比"亚洲心脏",而中巴经济走廊的瓜达尔港更是中国能源运输的"命门"。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曾直言不讳:"如果南亚陷入混乱,中国的'一带一路'将寸步难行。"这次袭击事件后,美国斯坦尼斯号核航母打击群火速开进印度洋,表面上是"威慑印巴",实则是在测试中国的反应--要是巴基斯坦扛不住压力,中国会不会出兵支援?
更危险的是,美国正在利用印度测试核威慑的"底线"。印巴两国核弹头总数已超过300枚,而美国却加速向印度交付"联合全域指挥控制"(JADC2)系统,提升其核打击效率。这种"火上浇油"的做法,让人不禁想起1979年美国支持阿富汗抵抗组织对抗苏联,最终导致基地组织崛起的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