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已经到了12月,还有不到50天的时间,我们就要迎来2025年了,全国上下都要迎来一片喜气祥和的氛围。
不过大家有没有发现,今年的春节,或许会和往年的不太一样,随着新年的脚步逐渐来临,可能会出现以下四个社会现象。
第一个现象:"年味变淡"了。
记得小时候,春节前夕家里总是忙得不可开交。妈妈会提前几天开始准备各种年货,蒸糕点、腌腊肉、包饺子,厨房里香气四溢。爸爸则负责贴春联、挂灯笼,把家里装扮得喜气洋洋。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看春晚,守岁到天亮。初一早上,街道上鞭炮声此起彼伏,我们穿上新衣服,挨家挨户去给长辈拜年,领红包。
可现在呢?年货大多从超市买现成的,家里也很少自己动手做了。贴春联?年轻人觉得麻烦,不少人家里连春联都懒得贴。拜年?一条群发的微信祝福就搞定了。红包?打开支付宝点几下就发完了。就连放鞭炮这项传统习俗,也因环保原因在很多地方被禁止了。年味变淡的原因,其实并不难理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没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准备繁琐的年货和仪式了。科技发展,微信红包、电子拜年卡等新形式更便捷,环保意识增强,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自然受到限制。但是,我们真的愿意看到年味就这样慢慢消失吗?春节不仅仅是一个假期,更承载着中国人对家庭团圆、传统文化的珍视。虽然形式可以与时俱进,但节日的内涵和情感却不应丢失。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记住春节的意义在于团聚。不管是面对面还是隔着屏幕,只要我们愿意花时间陪伴家人、联系朋友,年味就不会真正消失。
第二个现象:春运不"忙"了。
可能除了现在零零后一代,"春运"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正所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很多人为了生活,选择外出务工谋生活,老家留下父母和孩子,一年到头,可能也就只有春节才能回家一次。
这也造成了过年的车站哪里都是"人满为患",为了抢到一张回家的车票,他们宁可在售票大厅席地而睡。
无论是挣到钱的还是没挣到钱的,他们的心中只有念头:回家过年。
但是近年来,繁忙的春运不忙了,虽然车站里还是有很多回家过年的人,但是和以往的春运"盛况"相比,根本是"小巫见大巫"。
第三个现象:农村相亲潮不"热"了
大家在收看《乡村爱情》时,一定会被剧情里面农村青年的相亲场景印象深刻。
农村相亲最热闹的时候莫过于春节假期了,由于平日里适龄的男女青年都在外出务工,只有在春节假期才有时间。
为何农村热衷于相亲呢?这是因为相亲的男女青年都是一个村子或是邻村的,彼此知根知底,也不算远嫁,所以一直农村媒婆一直很有市场。
近年来,春节期间农村相亲的人却越来越少,这让很多抱子心切的老年人感慨:这年头结个婚比高额彩礼还让人头疼。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这是因为,随着人口计划生育的实施,也造成了社会上男女比例失衡这现象的产生,"重男轻女"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男性明显多余女性。
这让本来就结婚难的农村更加"难上加难",很多农村"光棍"可能到了40多岁还娶不到媳妇。
近年来农村彩礼"飙升"也是影响农村相亲潮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动则就十几万的高额彩礼,让很多的适龄男青年"望而却步"。
其次,传统的婚姻观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在择偶标准上不再仅仅局限于对方的物质条件和父母的影响。
现在的年轻人更加重视在精神层面的契合,他们寻求的是有共同生活目标的另一半,择偶标准的提升也使相亲变得越来越难。
最后就是人们交流方式的变化,也给农村相亲带来了新的挑战。
各种交友社交软件兴起,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在线上找到和自己年轻相仿、兴趣相投的男女青年。
这种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使得新型"相亲"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欢。
但是不得不说,这种线上的"相亲方式"其实还是存在很多风险的。
毕竟网络虚拟的事情有很多,我们无法准确判断对方信息的是否真实,每年,因线上相亲被骗的男女青年还是大有人在。
第四个现象:异地过年的现象将愈发普遍。
在过去一到年底,离家再远的人也会想方设法的回家,然后和家人团聚。但是在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人口离开家乡外出务工或求学。
每至春节,返乡大军虽浩浩荡荡,但也有许多人因各种原因选择就地过年。
一方面,工作的压力和假期时长的限制,使得长途跋涉返乡变得不切实际;
另一方面,城市在春节期间推出的各种留岗福利与文化活动,也吸引人们留在当地。
还有不少人会将农村的父母接到城里过年,这体现了城乡融合的加深。城市里便捷的生活设施、丰富的文化资源,能让父母们体验不一样的春节氛围,一家人在城市的高楼大厦间感受别样的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