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遇上闰六月 老传统不要忘

2025-08-02 21:20  头条

双春夹一闰,春寒逢秋旱。

今年的农历年十分特殊,碰上了"双春六月加闰月",立秋节气又恰巧落在闰六月十四日。

街头巷尾早已是对今年"晚立秋"的议论声,年长的老人边摇蒲扇边感叹:"不怕闰月秋,就怕晚立秋。"

大家早盼着秋风送爽缓解暑热,却不得不接受天气还要"磨人"一阵子的事实。

民间信奉"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今年立秋正值下午,算作"晚立秋",也属于"赤膊秋"。

中午阳气最盛,这个时间交秋,意味着秋虎厉害,酷热不会立即退去。

立秋并不是高温的终点,反倒拉开了和太阳较量耐力赛的新阶段。

农村地头的伯父们笑言:"今年得再多灌两轮水,庄稼才撑得住。"

而城市里的人们,空调、冰饮、遮阳帽还是一刻不能松懈。

如果仔细观察,你会看到大爷大妈清晨遛弯儿路上汗水淋漓,孩子们傍晚下楼打球还得带上一瓶矿泉水解渴。

大家都在"赤膊秋"里向秋天努力靠近,却迟迟等不到爽风习习。

饭桌上有老话流传--"立秋十八盆,河边断澡人"。

意思是没有十八天的忍耐,河边跳水消暑的情景不会结束。

毕竟晚立秋的年份,热气徘徊,祛暑比任何时候都要重要。

翻看农历,今年遇上闰月,六月有两个。

"六月秋赶死牛,七月秋慢悠悠"。

意思再直白不过:六月里的立秋,农人和黄牛都得抓紧脚步,播种、秋收都少不了汗水相伴。

天气迟迟不凉爽,田野的劳作要拼耐力。

不单是庄稼人感受深刻,普通家庭的作息与饮食调养,也离不开对气候变化的细心体会。

天不够凉,晚饭桌上的凉拌菜得让位于温热炖煮;夜晚卧室里,驱蚊和通风一样不可懈怠。

很多人老觉得立秋就到了收尾的关口,其实还有"秋老虎"潜伏在侧。

今年碰上母秋,象征着"母老虎"的凶悍。

民间俚语常把母秋比拟为"秋猛如虎",提醒人们,这一季的炎热只会更胜往常。

这时,养生理念格外派上用场。

喝温水,泡脚,佐以红枣生姜汤,为身体添一分阳气,也是"与天斗"的智慧体现。

面对高温延续,大家未免心急,其实每一次季节过渡都是自然规律。

短袖不急着收,瓜果蔬菜按时进补,好心态能转化压力为悠然。

入秋后偶有夜雨,"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耐心等待几次降温,凉意总能悄然而至。

岁月流转,总有些特殊年份让人印象深刻。

像今年这样"双春夹一闰,春寒逢秋旱",既是农事的考验,也是生活的修行。

调整作息、注意饮食、适度运动,用昔日先辈们积攒下来的谚语经验,让我们稳稳走完暑气最重的路程。

即便今年"赤膊秋"再难熬,秋风终将到来,收获和清凉也会如约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