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日深谈约5小时,中美第三轮经贸会谈哪些细节值得关注
当地时间29日,中美两国第三轮经贸会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进入第二天,双方首日持续约5个半小时的谈判未对外释放任何消息,凸显议题复杂敏感。从已有的细节来看,双方会谈走向如何?中美之间有哪些"硬骨头"要啃?关键议题又有哪些?美方在此关键节点对台湾问题作出新表态意在释放什么信号?
当地时间7月28日,中美两国经贸团队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中美经贸会谈。这是会谈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握手。(图源:新华社)
谈判进入 "深水区" 专家分析:交底牌阶段,结果不会太快
当地时间28日晚上8点左右,中美结束第三轮经贸会谈首日磋商。据报道,当天的会谈持续约5个半小时。现场视频显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率领中方代表团先行离开会谈现场,代表团成员大多背着沉甸甸的双肩包,手提文件袋,谈判所涉及的内容之复杂可见一斑。其后,美方代表团领头人、美国财长贝森特等人也走出会场,径直走上一辆SUV,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等一同乘车离开。
外界注意到,对于首日的会谈,中美双方代表团都回避了媒体,也都未对外发布任何消息。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29日的例行记者会,也仅对会谈进行了简单回应。发言人表示,中美在瑞典举行的经贸会谈还在进行中。
分析认为,不对外透露信息显然是双方的约定,目的是为了预防对谈判进程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实际上,会谈选择在位于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瑞典首相办公室及政府所在地--罗森巴德大楼举行也有同样的考量。与酒店等公众更容易接触到的场所不同,政府大楼的安保和保密十分严格。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凸显了中美经贸会谈的复杂敏感。
据外界分析,中美在斯德哥尔摩的经贸会谈很可能不会公布重大消息,而谈判内容大概率是对6月份伦敦框架协议的细化,以便后续落实。
深圳卫视直新闻注意到,目前与美方达成贸易协议的几乎所有经济体,采取的都是框架协议的方式。所谓框架协议是一个法律术语,指的是条款并非一次性履行,而是视情况完善后分批履行的协议。常见于复杂谈判的初期阶段。由于中美经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程度很深,需要细化的条款也十分繁杂。不过从这次谈判的预留时间为4天,比前两次多一倍来判断,双方都有意在更多的细节方面达成共识。而其中"硬核"的内容,仍有待两国元首进一步确认。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水清在接受直新闻采访时表示,中美会谈的前两次相对比较好谈一点,到第二次其实有一些棘手了,实际上现在的谈判正进入"深水区",不管是美方还是中方,更多的是"交底牌",或者说把各自的意见跟诉求,可以做的事儿都拎出来,给各自一个反应的时间,最终再往能达成协议的方向去走,所以谈判不会这么快出结果。美日谈了八轮,最后第九轮才谈下来,欧盟跟美国也是谈了很多轮,所以中国现在还是一个谈判的起点。
从公开信息来看,这是中美继日内瓦和伦敦会谈后,不到三个月内双方第三次会谈。由于日内瓦回合是中美同意启动经贸会谈,因此伦敦是第一轮,这次是第二轮。按照美方此前的所谓"暂停"关税的说法,8月12日是对华征税的"最后期限",在这一日子之前落实更多的细节,将为两国企业带来更多确定性。
美方释放积极信号 为"难啃的骨头"预留空间
此外,深圳卫视直新闻注意到,美方也十分重视这次谈判,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美方就8月1日这一与其盟友的"关税大限"表态称不会延期不同,美国财长贝森在与中方正式开谈之前主动对媒体放风称,中美双方将努力达成"可能的"贸易休战延期方案。观察认为,这显示美方对中方是一个严肃的谈判对象的定位很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