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后出伏,老人说“出伏雨,一冬温”,出伏下雨会怎样?了解下

2025-08-17 13:45  头条

"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这是古人对夏季最热的时候,三伏天的描述。说明了三伏天的热是非常湿的,人们感受到天气又热又湿,汗流浃背。古人用"热如汤"说明有点像是蒸桑拿了。其实,古人用热水洗澡也叫汤浴。如古籍《广雅》中记载"沐发谓之潘,浴身谓之汤",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对于三伏天的酷热天气是有很深的体会的。

三伏天为什么这么酷热?

如果从二十四节气当中寻找表示炎热的节气,大家会不约而同的想到了是小暑和大暑了。确实,小暑说明暑热还没有达到峰值,而大暑就是说明达到最热的时候了。因此,小暑和大暑不仅代表着盛夏两个节气,同时也是说明了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了。

从时间上来看,小暑在7月7号左右入节,而大暑在7月22号左右入节。因此,小暑到大暑时间差不多在阳历7月到8月上旬这段时间。

而三伏天的入伏时间可以理解为小暑入节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就是说入伏必定是在小暑入节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来,这一点是确定的。初伏10天,中伏10天或20天,末伏10天。并且,初伏和末伏是在小暑到大暑之间的。而末伏是在立秋之后到来的。

因此,三伏天之所以酷热是因为在小暑和大暑时节。伏藏中的热气会集中被释放出来,也是夏季结束时过犹不及到出伏后天气转凉的一个必经过程。

今年三伏天时间表分布

今年入伏在7月20号,末伏进伏在8月9号,中伏只有10天,因此,今年三伏天准确时间表如下:

一伏:7月20号到7月29号共10天;

二伏:7月30号到8月8号共10天;

三伏:8月9号到8月18号共10天。

这里我们要知道,一伏也叫初伏、头伏或首伏。二伏叫中伏,三伏叫末伏或尾伏等等。不同叫法我们要知道所对应的时间不同。

而出伏今年是在8月19号了。以老祖宗的说法,出伏有早出伏和晚出伏之分,并且老话说"早出伏冷飕飕,晚出伏蒸桑拿",可见,出伏时间不同,带来的秋季天气冷热不一样的。我们来具体看看这句农谚是怎么说的

"早出伏冷飕飕"

这句农谚是以出伏来得很早来说明的。出伏,本意出了三伏天,说明伏热结束。伏热结束,秋凉到来。因此,早出伏,寓意后面天气变化更快,人们会好受到秋意浓。当然,秋季冷得快,说明入秋后降雨就比较频繁了。几场秋雨下来,人们会好受到秋季很冷了。人们把这样的秋季寒冷,用冷飕飕来说明。

"晚出伏蒸桑拿"

这里说的是在出伏比较晚的年景,说明三伏天都是比较炎热的。晚出伏,说明酷热时间很长了。凉快的时间也要向后推迟了。人们还是会在秋季体验到高温秋老虎天气来袭了。这里用"蒸桑拿"来说明热如汤一样,上蒸下煮的酷热感。

"出伏雨,一冬温"的说法靠谱吗?

这其实是民间流传已久的一句农谚,顾名思义,是说如果出伏那天下雨,那么当年的冬天会比较暖和。但是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背后又有什么科学或者生活经验基础呢?一方面,出伏下雨意味着秋季的降水偏多,地表温度下降较快,秋天提前变凉,人们的身体会提前适应寒冷,到了冬天就不会有太大的温差变化,所以感觉冬天比较温暖。再加上,如果秋季雨水充沛,土壤湿度大,也能减少冬天因干燥而带来的冷感。同时,有些地方流行"伏天越热,冬季越冷","三伏若旱,冬雪就漫"的类似说法,都是当地长期观察总结出来的规律。

不过,这种说法其实很有地域性。比如南方地区气候湿润,出伏下雨未必代表冬天暖;而北方干燥寒冷,伏天过后又遇雨,冬天可能真的更容易出现暖冬现象。此外,还有"出伏雨淋头,三九雨雪多"、"出伏雨当头,后来雨雪多"等对此持相反观点的农谚,说的是出伏下雨预示着接下来的雨水和雪会多,冬天反倒会更冷。所以啊,这些口头谚语,没有绝对的对错,更多的是各地根据自己气候特点总结出的经验之谈。

今年出伏在8月19号,今年出伏是早是晚呢?我们来看看老祖宗是怎么判断的。

根据老祖宗的经验总结,出伏与处暑入节时间来比较,出伏在处暑之前到来就叫早出伏。如果出伏在处暑之后到来就叫晚出伏。

今年出伏在前,处暑在后,说明叫早出伏。说明出伏之后,一些地区将很快影响秋凉天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