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蒋旭栋】
用英文迎接特朗普、赠送安倍用过的高尔夫球杆、因陪特朗普看棒球比赛而导致领导人会晤迟到--高市早苗的种种表现无疑标志着:日本新一轮的"媚美"外交已经开始了。
高市早苗有多"懂事"?
作为其出任首相后的首个主场外交,日本国内各界--从普通民众、在野党到自民党内部--无不密切关注她的一言一行。由于此前安倍遇刺、特朗普遭遇两次暗杀未遂案件,这次日本派出18000名警力以确保东京安全,而东京都警视厅下的警员总数不过43000余名。
对于刚刚拿下首相之位的高市早苗来说,特朗普此次访日无疑是在为她站台,而她也在竭尽全力地为特朗普"摇旗呐喊"。一方面,高市反复强调自身作为"安倍继承人"的身份,借此弥补外交经验的不足,争取特朗普的信任。特朗普也心领神会地回应:"安倍是我的挚友,他若知道你成为首相,一定非常欣慰。"
另一方面,日本拟于2026年美国建国250周年之际,再向华盛顿赠送250株樱花树,供其庆典使用,可见高市用心良苦之深。此外,高市还同特朗普聊棒球、同坐直升机、甚至还要提名特朗普获"诺贝尔和平奖",以迎合特朗普好大喜功的"面子工程"。

特朗普指着日本天皇说"是非常了不起的人"- 27日访问日本的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东京皇宫与德仁(右)天皇进行了30分钟的会面后,在送行时指着他说"是非常了不起的人"。法新社
当然,高市早苗的"懂事"不止限于口头上。28日上午日美首脑会晤后,双方签署了本次会议的成果文件《迈向美日同盟新黄金时代协议》和《日美关键矿产合作框架协议》。具体来看,她在三大领域迅速落实美方期待:
一是在关键矿产供应链上确立对美协同框架;
二是切实推动总额5500亿美元的对美投资计划;
三是承诺将国防开支占GDP比重提高至2%的目标提前两年实现,甚至说争取在本年度就完成。
毫无疑问,这三点都是特朗普想要看到的。面对如此"媚美"的高市早苗,特朗普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收获了日方多项战略让步。
当"日本优先"撞上"美国优先",结局会怎么样?
在经贸与产业合作层面,高市政权进一步延续并强化了此前日本政府对美国的战略投入。以造船业为例,自石破茂内阁时期起,美日就计划设立"造船振兴基金",推动日本船企参与美国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汽车运输船等民用船舶建造,并投资美国船厂。日本希望借此成为支持美国造船业基础的战略伙伴,通过高附加值船型技术输出与关键部件供应,构建"友岸外包"型供应链体系。
高市借此访之机,与美方签署了振兴造船业的合作备忘录。文件强调"强大而富创新力的造船业对两国经济安全与产业韧性至关重要"。根据规划,双方将成立"日美造船联合工作组",推动造船厂新建与改造,提升产能与效率。
此外,两国还将推动船舶设计与零部件标准化,建立共享维修与零件供应机制,为日本企业融入美国造船体系铺路。10月23日,日本造船工业协会宣布追加3500亿日元投资,目标在2035年前实现建造量翻番。自民党也正推动设立1万亿日元基金,以支援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高市政权也致力于落实总额约4000亿美元的《日美投资相关联合事实清单》,并将能源与人工智能作为重点方向。

2025年10月28日,在日本东京赤坂宫举行的双边会议上,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和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举起签署的文件,其内容涉及确保关键矿产和稀土的供应。路透社
具体包括:三菱重工、东芝等企业参与美国西屋公司AP1000核反应堆模块建设,投资额近1000亿美元;日立与美国GE合作推进小型核反应堆项目,投资规模同样达1000亿美元;日本软银等企业拟参与美国柏克德工程公司主导的电力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约250亿美元;此外,三菱电机、东芝等日企还将协同美方强化AI基础设施与尖端电子元器件供应链。
尽管合作清单覆盖人工智能、5G/6G通信、生物医药、量子技术等多个前沿领域,但实际落实仍面临挑战。目前所列项目多属意向性范畴,从计划转化为具体合同尚有漫长过程。更关键的是,投资背后牵涉复杂的收益分配问题。
根据现有协议,美方在收益分配中占比显著高于日方,这被日方视为"不平等"待遇的核心。对高举"日本优先"旗帜的高市政权而言,若无法在合作中建立合理收益回流机制,恐怕难以获得国内大财团的持续支持。
换言之,宣称"美国优先"的特朗普与高呼"日本优先"的高市早苗,都必须优先满足本国资本的利益诉求,才可能推进合作。然而,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资本的"竞争性积累"逻辑终将引发利益冲突,这也构成了美日合作中难以调和的结构性矛盾,并可能最终制约、甚至阻滞两人之间的政治协作。
美日"军工一体化"正在加速成型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莫过于高市对上调军费的承诺,即日本向美国表明愿意分担更多的防务责任。高市表示,将进一步强化日本的军事体制,把原定2027年度实现的"军费占GDP2%"的目标提前至本年度完成,并将在2026年底前修订《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国家防卫战略》和《防卫力量整备计划》"安保三文件"。
特朗普此次访日,主基调毫无疑问是安保问题。28日下午,高市与特朗普一同登上美国总统专用直升机"海军陆战队一号",赴驻日美军横须贺基地,并前往停靠于该基地内的美军"乔治·华盛顿"号航空母舰内的会场。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美日之间的一系列经济协议,军事安全合作往往是落地最快的,而考虑到这只是高市"媚美"外交的开端,有一些问题我们不得不重视:
首先,"自公执政联盟"解体,自民党执政联盟的伙伴从公明党换成了维新会。曾经,在自民党设置的安全议程上,公明党往往能起到"踩刹车"的作用,但是现在的维新会将"踩下油门"。
日本维新会在修宪、增加军费、修订"安保三文件"、增强日本威慑力、乃至在制定《间谍防止法》等问题上同自民党理念高度契合,因此如今的"自维合作"较之"自公联盟"更加右倾,以偏离了"保守中道"的立场,日方今后出台更加激进的安保政策与安全战略,在立法层面的阻力将更小,出台的速度会更快。

右起分别为参加会谈的日本自民党总裁高市早苗、日本维新会代表吉村洋文及共同代表藤田文武
其次,安全政策比推动经济政策更加容易。日本对美国5500亿美元的战略投资,是一份"不平等条约"。日本原先就想要通过"拖延""磨蹭",等待特朗普下台,来缓解美国对日本的经济压力。而且,投资项目本身也要走流程,从立案、考察、调研、投入、奠基等一系列流程,远远超过特朗普的4年任期。
更重要的是,而且日本政府也很难通过"窗口指导"来直接要求企业去投资,而且投资项目本身也会遇到美国国内的反对。如新日铁投资美国钢铁公司就耗时2年,其他日本企业赴美投资亦会面临类似的问题。特朗普政府不可能帮助日本企业协调在美投资事宜,更不可能去冒着打击他的支持者的风险来推进日本的投资项目。
这种情况,与岸田文雄内阁所面临的困境相似。岸田内阁时期之所能够推动多项安全战略的调整,却难以落实"新资本主义"的经济纲领,其根源在于经济政策涉及部门众多、权责分散,且牵涉利益广泛,难以实现各方利益的均衡满足。特别是"新资本主义"理念未能获得日本大资本与财团的认同,即使在自民党内部也缺乏广泛支持,多被视为竞选口号而非可执行的具体政策。
因此,在经济政策推进受阻的情况下,安全政策成为政府可行的施政抓手。
其三,日本大财团是军工计划的直接受益者,也是自民党最重要的支持者。以三菱重工为例,根据2022年出台的《防卫力整备计划》,日本在2023~2027年5年间43万亿的军费开支,让三菱重工成为最大受益者。


三菱重工
三菱重工的军工部门销售额占全公司的占比,从14.7%(2022年)上升至25%(2025年);军工部门的利润率从6.4%(2022年)上升至10.4%(2025年);防卫省的订单金额从2022年到2025年增长了3.3倍,订单量的增加主要源于远程导弹、高超音速滑翔弹、宙斯盾舰等进攻型武器装备的集中下单。
今后,随着高市早苗政府继续加大扩军力度,增加军费开支,提高军费占GDP的比重,那么最终受益的就是以三菱重工为代表的日本财团,而三菱等财团为代表的日本经济界是高市及自民党最重要的支持力量,就像大财团支持安倍,所以安倍内阁能长期执政;大财团若是支持高市,那么高市也就握住了长期执政的基本盘。
2024年,时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访美期间,曾与美国达成了重组驻日美军司令部、两国联合生产武器、开发新的反导防御系统、升级防务关系等近70项防务相关的协议。如今,美日两国在军事工业上的合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美日同盟早已从单纯的"防御同盟"转型为"军工一体化"的合作伙伴。
对此,高市政权是会"踩刹车"还是"踏油门"?相信这次"川苗会"已经让这个问题进一步清晰了。
结语
对于日美强化军事同盟的做法,许多日本民众首先表示了强烈的不满,比如在首相官邸前举着"反对日美首脑会谈""不欢迎特朗普"的标语牌。日本网络舆论对于高市早苗的种种"媚美"行为也普遍持反对态度,更有声音质疑日本政府丧失独立性,沦为美国战略工具。
自特朗普掀起"关税战"以来,世人的目光往往被经济议题所牵绊,特别是关注美日之间的经济摩擦。然而,在经济冲突的背后,美日军事合作的推进才是最令人担忧的。尤其是两国的军事工业合作,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军购与武器研发,而是进入到了联合生产、共同推动工业化标准、制定全球军工规则的新阶段,美日"军工一体化"正在加速成型。
当前,高市政权倾力推进的"媚美"外交与军事捆绑,这样的战略抉择究竟会将日本引向怎样的未来?尤其在一个"一年一相"已成常态的政治格局中,高市路线是能凭借财团支持得以延续,还是将在民意反弹与政治博弈中戛然而止?美日同盟的"黄金时代"背后,隐藏的是日本国家前途的未卜命运与战略自主的深刻危机。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