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定调了!城市房地产的发展逻辑彻底变了,彻底告别“摊大饼”!

2025-08-30 10:17  九派新闻

时隔十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重新为中国的城市方略定调:

中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

回溯过往,2015年12月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是时隔37年后,党中央再次召开的最高规格的城市工作会议。

公开信息显示,本次为第五次召开的最高规格城市工作会议,此前分别在1962年、1963年、1978年和2015年召开城市工作会议。2015年12月,第四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首次以中央名义召开,进一步将城市工作上升到中央层面。

在最近这十年中,当时关于城市发展的种种部署和承诺已逐步"兑现",成为你我可以感知的生活日常,同时也让我们对"人民城市"以及实现"人的现代化"有了更大期待。

正值十五五即将开启的前夕,面向未来5~10年,城市的发展将经历怎样的逻辑转换?首先需要从当前时代中把握城市发展的趋势变化。

▼武汉全景。任勇 摄

发展理念的十年变迁

与2015年一样,本次会议有着相同的规格与类似的时间,均是新一轮国家级五年规划和城镇化五年部署的起点。

但眼下面临的情势已然不同,当我们从费孝通先生定义的"乡土中国"到今天的"城市中国",面对的问题与挑战也截然不同。

7月14-15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直面了问题与挑战,并给出了解决途径。

上一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高层已经点明"内涵"二字:"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由外向内,是对发展动力的深刻思考,"靠归大堆、摊大饼,是养不出现代化城市群的"。

这次会议,内涵式发展依旧是主线。从10年前的"五个转变",到此次会议的五个"更加注重",两次会议对历史与时代之问,给出了层层递进指向--

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

须知,内涵式发展,不是不发展;存量提质增效,重在提质增效。

理念有所升级,目标也更高了。会议首次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相较于过去侧重于"宜居、韧性、智慧"的提法,新增了"创新""美丽""文明"三个维度。

梦想与蓝图,需要通过无数细节的实干才能照进现实。中国大地上,690多座城市星罗棋布,9.4亿人生活在城镇。省情市情不同,需要因地制宜,最终美美与共,共筑人民城市。

城市群、都市圈仍是重点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

尽管内涵式发展,存量提质增效确实是本次会议的关键词,但也进一步提出"着眼于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其中是否矛盾,如何理解?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表示: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城市"。很多人的思维定式是把城市当成一个行政辖区,但随着经济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实际上是一个连绵的城市地带。大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形成一体化都市圈,外围城市与中心城市在产业、居住和公共服务上高度一体化。从这个意义上理解,中心城市还会进一步发展,然后与周边中小城市形成一体化。

相关表述在城市群和都市圈之前,加上了"组团式"与"网格化"的前缀。人们熟悉"极核型"的都市圈和城市群,什么是"组团式"与"网格化"?

过去聚焦于单个大城市之间的GDP排位赛、为争夺项目而进行同质竞争,这种取得的成效已大打折扣。未来城市集群会像热带雨林一样,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表现形式包括组团式、网格化、流域经济、走廊经济等。

这些新的组团、走廊、网格,与现有都市圈和城市群并不冲突。大湾区打造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长三角打造G60科创走廊,G60科创走廊又包括了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

其实光谷也是这样的走廊。

哪怕选取其中一个切片,都是一张异常繁荣的创新网络:以关山大道为中轴线,西至民族大道,东至光谷大道,北至华中科技大学,南至三环线, 这个面积约1.8万亩的矩形内,企查查共收录了3000余家互联网服务和软件企业。这些企业大部分是成立5年以内的初创公司,人数在100人以内,绝大多数都是微型和小型企业。

▼6月3日,位于光谷筑芯科技产业园的光谷东智人形机器人生产车间,光谷东智员工正在组装、调试优化人形机器人。长江日报记者高勇摄影

而且这种走廊可以"生长"。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对沿线城市跨界创新合作的影响研究》显示,走廊由原本以上海为单中心,逐步演变为"南京-上海-杭州-合肥"多中心结构。这种"生长"不仅提升了整体网络的连通性,也为各城市间的创新合作创造了更多机会。

大湾区也有从0到1的典型。凭借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中间点的位置,以及深圳产业与科技的外溢,东莞松山湖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与创新节点。

武汉都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激发每一个节点的势能,既能巧妙破解武汉在发展中"集中"与"扩散"的传统矛盾,而且让整个都市圈、城市群的"团体综合得分"更高,整体竞争力更强。

城市更新的战略升级

中国的城镇化是一场人类历史上波澜壮阔的大迁徙。进城--成为一个城里人--拥有一个城市户口,曾经裹卷着千千万万人的悲欢离合。

在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下,"抢人大战"也开始内卷。因为想进城的人变挑剔了,他们进城不单单考虑就业前景,还会考虑环境、宜居、多样性的指标,这要求城市转身,也是内涵式发展的为所当为。

会议部署了"一个优化、六个建设"。而"六个建设",分别对应建设目标里的6个词。"富有活力""舒适便利""绿色低碳""安全可靠""崇德向善""便捷高效",6个定语,主体是城,落点在人。这也是人民城市理念的具象化表达。

一个更形象的概括是"以生活留人"。

陆铭表示,首先是公共服务,尤其是教育、医疗、养老、幼托等,将成为提升城市吸引力的重要条件。其次是生态、环境、空气质量,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除了这两点,比较容易忽略的是生活性服务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餐饮、文化、娱乐、体育等方面的需求会日益增加,这就需要在这些领域增加供给的数量、质量还有多样性。

会议还首次将"推进城市更新"明确为新时期城市工作的"重要抓手",赋予了城市更新更高的战略意义。

武汉一直高度重视城市更新工作。2004年武汉启动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2019年进入有机更新阶段;2021年,武汉成为全国16个城市更新试点城市之一;2023年发布《武汉城市更新行动方案》等。

不同于21世纪初的城中村改造,城市更新需要更尊重也更注重"存量"。

武汉将加强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武昌古城、汉阳古城保护利用,修缮改造延庆里、民众乐园等4处特色里份和历史建筑,优化提升昙华林、黎黄陂路、一元路3个特色区块。而且不断创新思路,以产业转型、道路建设、湖为单元、历史风貌区建设、厂网一体化等多个维度,全方位带动城市更新。

城,所以盛民也。无论是"一个优化、六个建设",还是城市更新,都反映了城市工作浓缩着"致广大而尽精微"。

而无数个广大和精微,构成了人民城市的蓝图。让每一个人见山见水,记得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