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谈印度控克什米尔地区针对游客的枪击事件:出事别找借口(2)

2025-04-24 14:04  头条

然而,更讽刺的是,就在袭击发生48小时之前,莫迪本人还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宣传克什米尔"恢复生机""成为经济增长极"的话术。但如今,密集发布旅游广告的官方推特账号已悄然删除部分帖文。这种掩耳盗铃式的公关处理,不仅无助于安抚民心,更暴露出印度政府在克什米尔治理上的失控与短视。

国际社会的反应也异常强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第一时间呼吁"尊重民众安全与基本人权",并敦促印度政府展开独立调查;人权观察等多个国际组织则质疑,近年来印度对克什米尔实行的高压统治与信息封锁政策,正在催生更加激进的反弹情绪。与此同时,巴基斯坦外交部也迅速发表声明,谴责针对无辜平民的暴力行为,同时批评印度"以反恐为名掩盖对克什米尔人政治自由的系统剥夺"。

克什米尔问题从来不是简单的边境纷争,而是殖民遗产、宗教分裂、国家主义与区域身份冲突交织的复杂政治难题。莫迪政府上台以来,试图通过强行整合、行政下沉和媒体操控,压制地方政治表达,断绝分离主义空间,结果却是激化了原有矛盾,令局势持续失控。而此次袭击更像是一记沉重反噬,提醒世人和平不是靠压服,而是靠政治解决的共识构建。

就当前形势而言,印度政府要想真正遏制克什米尔恐袭频发、恢复区域稳定,仅靠军队清剿与网络封锁远远不够。必须重新回到政治解决的轨道上,重启与地方民间代表、宗教群体、社区长老的多边对话。与此同时,取消对外媒与NGO的全面禁令、恢复信息透明与司法独立监督,也是赢回地区信任的必要条件。否则,类似袭击事件只会愈发频繁,旅游业也将在恐惧中再次崩塌。

和平从不是宣传词堆砌出来的光鲜舞台,而是以妥协、包容、理解和结构性对话为基础的一项长期工程。如果莫迪政府继续用"民族团结""国家安全"来替代克什米尔的真实诉求,那么未来等待印度的,恐怕将不仅是外交口诛笔伐,更是国内社会信任的整体崩塌。

正如印度《前线》杂志在最新一期评论中所写:"克什米尔不是被纳入国家版图那么简单,它需要被纳入国家的良知与责任。"若连游客也无法安全返回,国家宣传中的"安宁景象"又有几分可信?这场血案,终究撕破了印度政权为克什米尔披上的最后一层和平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