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本能反应源自千次安全演练
据一同工作的工友介绍,这位幸运的男子入职 3 年来,积极参与工地组织的应急演练,3 年里累计参加了 12 次。"每个月都会练习逃生路线,安全帽上还贴着应急通道示意图,大家都看熟了。" 事发时,他没有盲目直线奔跑,而是精准预判吊臂倾倒轨迹,斜向 45 度快速切入避险区。这套动作与《建筑机械事故逃生指南》里的标准操作完全一致,看似本能的反应,实则是长期演练刻进肌肉的记忆,为他的成功逃生奠定基础 。
(三)设备 "安全冗余" 救人性命
吊车倾倒后,现场没有发生燃油泄漏引发火灾,也未出现二次坍塌造成更大伤亡,这离不开吊车本身配备的安全装置。该吊车安装有防后翻装置和过载保护系统,在事故发生时,虽然设备最终还是失控倾倒,但这些装置延缓了倾倒速度。根据现场监控和技术分析,这宝贵的延缓,为男子逃生争取到关键 2 秒。不过,经现场勘查发现,吊车支腿垫板存在 3 厘米沉降,初步判断是地基承载力不足,未能承受吊车作业时的重量,从而引发这场意外 。
三、追问真相:三大疑点待解
(一)超高吊车为何未触发预警?
此次事故中,涉事吊车的异常作业状态令人费解。据资料显示,该吊车额定最大起升高度为 65 米,然而此次作业高度竟达到了 68 米,疑似处于超载运行状态。这就好比一辆核定载重 10 吨的货车,却装载了 12 吨的货物,风险不言而喻。更让人疑惑的是,工地监控画面显示,吊车的力矩限制器全程未发出任何报警信号。力矩限制器作为吊车的 "安全大脑",本应在吊车作业参数接近危险阈值时及时预警,可它却在关键时刻 "沉默" 了。
这背后存在两种可能:一是设备调试出现异常,导致力矩限制器无法准确感知吊车的实际运行状态;二是有人为关闭的嫌疑,为了追求施工进度,心存侥幸,违规操作。目前,住建部门已经介入调查,并调取了设备的黑匣子,这里面记录着吊车作业的关键数据,有望从中揭开吊车 "带病作业" 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