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乌矿产协议刚签 美方获利方式初显

2025-05-06 13:56  头条

4月30日,美国与乌克兰正式签署一份矿产合作协议。

这份协议刚签完,外界一片叫好,说美国愿意出钱、乌克兰拿资源、双方五五开。可仔细看一看,就会发现一个尴尬点:乌克兰只管出东西,却没资格决定这东西怎么用、谁来用、用完干什么。表面五五开,实际上是主动权全部丢失了。

你要的是合作,是钱,是军援物资,对方要的,是你的主权。

第1项,各占50%的股权,但启动资本全由美方出。大家都知道,**谁出启动资金,谁就带规则。**而美方现在要的不光是"参与",而是要做那个最先画地图、最早圈层级的那个人。

他们用资本站位,把整个开发时间线的权利抢到了前面。而这种站位,往往带有"结构性排他",即一旦建制启动,乌克兰就无法另行开发其他区域矿脉,只能顺着既定路线开发下去。

第2项,利润封存10年,全用于乌克兰重建。听起来是利国利民,但要命的是:重建不等于自由开支。

从执行层面讲,美方资本主导下的利润往往会转化为"专款专用重建基金,而基金的用途、拨付节奏、项目归属、审批机制,全部在美方定义的"监管架构"下进行。这不是"捐款给你重建",而是"你得向我提计划,我给你拨款"。

换句话说,利润虽然不提,但使用权、优先级排序、计划归属权已经被对方兜走了。

第3项,美国协助乌克兰招商引资。这里的猫腻很深。招商是个结构性话语权:谁来招商、招什么、配什么资格审查系统、谁来承包、谁来评标?一旦你引进的是美方提供的人脉结构,那就是把自己的供应商名单变成了别人的熟人圈。

你是招商平台,他们是招商"预设受益方"。

第4项,说是"零关税自由贸易"。可乌克兰目前并不具备与美国产业强度对等的出口能力--你可以自由卖,但你根本没有货可大规模出。那换来的是什么?是美国商品大规模"零成本灌入",是**"自由市场"换来结构性倾销权。**

而最关键的,是第5项的军事援助--它与矿产项目放在同一协议里,本身就构成资源换安全、主权对价化的隐性条款结构。

美方不是只给你导弹,更给你约定的是"只有继续安全合作,资源项目才继续推进"的内嵌条件。

这就意味着一件事:矿产开发将被战略绑定,无法单独作为经济项目存在。

只要你想持续开发,就必须保持地缘配合。

第6项,美国说"你不用承担过去军援债务"。这句话其实更像一个"反向质押":我不追账,但你要用资源未来做担保;我不收旧账,但我要插手新账。

所谓"免债",不过是"账本腾空"--不是放弃,而是换了收款方式。

第7项,美国保证乌克兰长期繁荣。这一条最值得玩味--不是"帮助你繁荣",是"保证你繁荣"。保证的逻辑是:只要你照着我设定的流程走,我就帮你写未来。你一旦偏离,我就以"担保失效"为由,扣发预算、冻结重建计划。

这不是承诺,这是一个带条件的"系统注入式繁荣模型"。

真正危险的不是让资源开发出去,而是资源开发绑定了融资能力、国家预算的调配主权,以及未来所有大宗出口的接口逻辑。

你有矿,但开矿的流程、用矿的钱、卖矿的门,全不归你安排。

这就是这份协议最大的本质特征:不是把矿交出去,而是把决定矿怎么用的流程主动移交。

而这一步,是最不容易收回的。

这个协议看着不重,却把矿产的定价权、预算权、使用权一步步切出去了。不是拿走所有权那么直接,而是先收走决定权,再接管执行权,最后顺理成章把分配权也落袋。

签的是七条,看着都讲道理,但组合起来,就是一个"不能反悔的系统":

你想自己干?晚了。你的未来十年,已经被这份合同悄悄安排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