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被杀,沦为官奴的妻子去收尸,看到丈夫遗言后羞愧自尽

2025-08-04 16:47  搜狐

文天祥被杀,沦为官奴的妻子去收尸,看到丈夫遗言后羞愧自尽

1283年的冬天,大都城外几个身影缓缓走进刑场。

其中一位瘦削女子步履艰难,却格外坚定,她是欧阳氏,曾是南宋宰相文天祥的正妻,如今是元宫中的卑贱宫奴。

数日前,她接到消息,可以前往收殓丈夫尸体。

可当她颤抖着揭开丈夫遗体的衣襟,发现那片残破衣带上的手书时,泪水和悔意瞬间决堤。

后来,欧阳氏自尽,一位曾低首求生的女子,留下了最后的绝唱。

文天祥的手书写了什么?她为何要自尽?

忠魂不屈

元大都一座阴冷潮湿、幽暗逼仄的牢狱中,一个中年男子披头散发地靠坐在墙角。

他面容憔悴,须发斑白,这个人,便是南宋末年的丞相文天祥。

自五坡岭兵败被俘,文天祥被押解至大都,至此度过了整整五年囚徒生涯。

五年,他每日所面对的,是铁锁加身、酷刑相逼,每夜所忍受的,是寒气入骨、梦魇缠身。

唯一不变的,是他那颗如磐石般的忠心。

忽必烈对文天祥这个人,最初是欣赏的。

他才华横溢,军政皆通,诗文俱佳。

一个中原士大夫最极致的模样,便是他。

他若能归顺,既可安抚汉人之心,又能增大元朝威望。

因此,自他被押到京城之日始,忽必烈便亲自下令不得草草处置,要"劝其为用"。

第一次招降,是由降宋的大臣来劝。

那些曾在文天祥麾下听命行事的旧臣,身着大元的官袍,冠冕堂皇地踏进牢房,口中却是劝其"识时务者为俊杰"

文天祥倚坐不动,只一言:"国破而不死,羞与为伍。"那几人面面相觑,最终只能讪讪而退。

第二次,是派他的亲弟弟文璧前来劝降。

血浓于水,兄弟二人从小一同读书、习武、同窗共砚。

可这一日,一个披枷带锁,一个锦袍玉带,牢门咿呀开合,两人四目相对,沉默如山。

年幼的女儿也曾来信,幼子不知什么是国破家亡,她只想让父亲安康。

文天祥终究在一片沉寂中提笔。

他没写"答应"二字,也没写怒斥之语。

他写的是:"痴儿莫为今生计,还中来生未了因。"

短短几句,却道尽了一个丈夫、父亲的隐忍和诀别。

他告诉女儿,要好好做人,告诉妻子,不必为他愧疚,他知道,她们身不由己。

五年来,他不曾为敌人落泪,却为这封信几欲断肠。

之后的日子,忽必烈失去了耐心。

他不再派人,而是直接将文天祥关进死牢,狱卒不再客气,白日鞭打,夜里冻饿。

更有甚者,在他腿骨上狠砸数锤,生生将其打断。

那一日,文天祥疼得几近昏厥,他咬破舌尖才勉强让自己保持清醒。

他不愿昏迷,因为一旦沉睡过去,连死的念头都不能自主掌控。

文天祥倚着墙壁,用破衣裹紧双腿。

膝上的羊皮纸已被翻阅得边角卷起,笔墨是他用焦炭混着水写成的。

他不再写给皇帝,也不再写给百官,而是写给这个世界,写给后人。

他把血泪和信仰熬成了诗,在《指南录》《吟啸集》里留下了一个囚徒的忠魂。他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这些文字,不为表忠,只为存证。

即便亡国,尚有余烬,即便身陷牢笼,尚有骨气。

忽必烈终究按捺不住,他亲自来到牢前,说:

"若你肯效忠我,我便封你为丞相,统领百官,荣华富贵,一生不尽。"

牢中人微微抬头,满脸血污却仍清晰吐出一句话:

"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只有一死,别无他求。"

这一次,连忽必烈也沉默了,他转身离去,不再回头。

帝王惜才,却更重江山,他不能为一介不屈文臣毁了自己的威信。

行刑前,文天祥索来纸笔,他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写字的机会。

他摊开布衣衣襟,在那上头一笔一划,写下字句。

字字铿锵,如雷击石,那不是遗书,是绝笔,是一个士人用尽气力的呐喊。

天光未明,文天祥跪拜南方,挺胸走上刑场。

他终究没有选择生的苟安,而是选择了死的坦荡。

他不曾问世间是否记得他,只问自己是否无愧于心。

殉国路上

时间回到1278年冬,五坡岭风声猎猎。

文天祥匆匆咽下口中还未吞完的饭食,手中紧紧攥着一包龙脑。

那是一种烈性毒药,是他为自己准备的最后一道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