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已告别“老年导演”时代!再见了,陈佩斯,再见了,姜文

2025-07-22 09:09  头条

这个暑期档,电影圈的新旧对决。

简直比电影还刺激。

陈佩斯退档,姜文扑街。

反倒是一群年轻导演,杀疯了。

71岁的陈佩斯,带着《戏台》回来了。

筹备7年,片场真跪真摔。

结果呢?

怕被大片挤兑,一退再退档期。

最后,还是躲不过冷清。

姜文新片《你行!你上!》,刚上映就被骂"姜郎才尽"。

票房,在他作品里排倒数。

可另一边。

申奥的《南京照相馆》,成了黑马。

把历史题材,拍出了新花样。

大鹏的《长安的荔枝》,狂揽5亿。

让冷清的市场,喘了口气。

说真的。

看着老导演们要么妥协,要么失手。

年轻导演却一个个横空出世。

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不是不盼着新人好。

只是想起陈佩斯当年的孤勇。

想起姜文曾经的锋芒。

总觉得这"后浪推前浪"里。

藏着太多说不出的唏嘘。

你猜现在观众进影院。

先看导演名字,还是题材?

以前一提陈佩斯。

那可是"品质保证"。

多少人冲着他,就买票。

姜文的电影,哪怕看不懂。

也有人愿意为那股子"狂劲儿"买单。

可现在呢?

《戏台》路演时,有人问陈佩斯。

为啥这么多年才拍新片。

他说:"有了投资方,有了money。"

当年那个敢跟春晚叫板的硬骨头。

如今,得先看资本的脸色。

这话听着,多扎心。

姜文呢?

《你行!你上!》里满屏幕嘶吼。

晃来晃去的镜头,故弄玄虚的隐喻。

观众早就看腻了。

有人说他"还活在自己的审美里"。

网友评论更直接:"以前是姜文拍电影,现在是电影在消费姜文的名气。"

反观年轻导演。

那股子机灵劲儿,就不一样。

申奥拍《南京照相馆》。

不搞宏大叙事。

就盯着一个小照相馆里的人。

把历史的沉重,揉进普通人的悲欢里。

看完让人堵得慌,又忘不了。

网友说"比那些喊口号的爱国片强一百倍"。

话糙,理不糙。

人家懂观众想看啥。

不是硬灌鸡汤,是顺着心缝往里钻。

大鹏更不用说。

从《煎饼侠》被骂,到《长安的荔枝》拿5亿。

他太知道市场要什么了。

拍古代运荔枝。

不搞复杂的权谋。

就讲一个"打工人"的挣扎。

最后那句"取之于民,用之于上"。

既戳中了现实,又没显得刻意。

年轻人看完,直拍大腿。

你说他俗?

可电影院里坐的。

不就是一群想在电影里找共鸣的普通人吗?

有人替老导演不服。

说"年轻人拍的都是快餐,没营养"。

可转头看看《戏台》。

黄渤领衔,题材也有深度。

为啥就是没人看?

院线经理说得实在:"传统喜剧拉不动年轻人。"

"他们宁愿去看新导演玩花活。"

这不是观众没品味。

是时代变了。

以前,我们盼着导演告诉我们"该看什么"。

现在,更想自己选"想看什么"。

陈佩斯在片场掉眼泪的时候。

大概没想过。

自己用一生积累拍出来的"细糠"。

会被年轻人的"快餐"比下去。

姜文可能还在琢磨。

自己的隐喻多高级。

却不知道,观众早就不想猜了。

这哪是"老年导演"不行了。

是他们没明白。

电影从来不是导演一个人的自嗨。

得跟观众同频才行。

说到底。

没人规定老导演就该被淘汰。

也没人说年轻导演一定能长久。

只是这个暑期档。

太明白地告诉我们。

观众不看资历看作品。

不看情怀看共鸣。

陈佩斯的妥协,姜文的失手。

与其说是"老年导演"时代的结束。

不如说是电影圈的一次"洗牌"。

不管你多大年纪。

拍不出观众想看的。

就只能站在台下,鼓掌。

你觉得。

这对中国电影来说。

是遗憾,还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