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挖了3年的隧道仅挖4米,印度数度挖苦,却不料被德国点赞

2025-07-14 14:26  头条

1952年10月30日,我们伟大的毛主席登上了郑州市邙山,在俯瞰脚下奔涌向前的黄河时,以幽默的口吻,提出了一项历史性的建议"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北方或许能向南方借点水来!"这就是世纪工程南水北调的雏形。

而穿黄隧道处在南水北调工程的中线,是承上启下的重要部分,不过最近中国曾经修建穿黄隧道时,3年只挖了4米却意外重新的登上了热搜。

引得一些不知所以然的国家的嘲笑,印度网友更是称"中国基建已经不行了",不过按照中国历来的基建水平,3年挖4米着实有一点反常,那这背后到底有什么隐情呢?

穿黄隧道的历史背景

中国虽然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但是其自然资源分布其实非常不均匀。例如,矿产资源铁主要分布于辽宁、冀东和川西,西北很少;另外一种矿产资源煤则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东北和西南区,其中山西、内蒙古、新疆等省区最集中,而东南沿海各省则很少。

还有水资源,降雨充沛的南方地区所拥有的水资源,占了全国的大部分水资源,但是面积更加广阔的北方及西北地区水资源占有率却非常稀少,当地大部分的水来源都源自地下水。

所以在伟大的毛主席的建议下,南水北调的计划就诞生了。

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的战略性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东线工程起点位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中线工程起点位于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受水区域为河南、河北、北京和天津。

其工程规划区涉及人口非常巨大,工程的东、中、西线路总长度达到了惊人的4350公里,预计将调取448亿立方米水资源,对此将有3亿人口对此受益。

2002年南水北调工程开始正式动工,不过作为这样一个世纪工程,要将资源从南方运输到上千公里以外的北方,其背后的建设难度可想而知。甚至有一些外国网友认为这根本就是痴心妄想,不可能实现,但是我国依旧是迎难而上,开始了建设。在此期间,当然是遇到了很多苦难。

修建穿黄隧道的困难

穿黄隧道就位于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的黄河地带,如果将建设南水北调工程的难度比作一根长矛,那么穿黄隧道的建设就是这根矛上面最锋利的一根刺。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是全国第二长河。据古籍记载"黄河斗水,泥居其七",可以看出在黄河里携带了大量的泥沙,这些泥沙九成来自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易蚀易散,每逢暴雨冲刷,则流失大量水土,奔入黄河。

所以这造成了黄河成为了一条"地上河",也就是河床比地面还高。如果是在一般的江湖下面修建隧道,发生渗水问题时,也就是把隧道淹没了罢了。但是如果在黄河下面修隧道时发生渗水问题,那问题可就大了,这很有可能导致黄河发生决堤,淹没周边及下游的城市。

这可关系到下游上千万平民百姓的财产安全,所以鉴于黄河的特殊情况,在黄河下方修建穿黄隧道的每一步都必须非常小心谨慎。所以就有的修建时的"龟速",每往前修建一点,专家们都必须对此研究讨论,而提出可行方案。

并且碍于当年的盾构机技术还并不成熟,只能用人工开凿的方法向前挖掘,虽然在此期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为后面的修建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研究黄河内的水资源提供了宝贵的样本。

所以说在穿黄隧道上修建了4米,可能就相当于在普通河流下修建了上千米的隧道,不过这也根本没有可比性,因为两者的修建难度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说不定让我们的"印度阿三"来修的话,他们三年可能连一米也修不出来呢!

印度的天真

印度网友在网上的嘲笑,还得从一位印度教授在公开场合的言论说起,这位印度教授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面提到了穿黄隧道,并公然宣传中国的基建已经不行了。3年才挖了4米长的隧道,这位印度教授到底是有何居心呢?可真是令人捉摸不透,但是就是因为他的言论,才有了后面印度网友对中国的嘲笑。

不过对此我们只能说这位印度教授是纯纯的跳梁小丑行为,但凡随便拉一个印度人让他去看一下现场的实际情况,他都不会说出这样无知的话来。

或许按照印度网友的脑回路,在黄河下面修隧道的难度和在恒河下面修隧道的难度差不多,并且从河流年径流量来看恒河年径流量5,500亿立方米,黄河的年径流量才600亿立方米左右。说不定他们还认为在恒河下面修建的难度还更大呢!

但是修建的难度可不单单只看河流径流量的,就像前文所提到的河床高度也必须是一个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其他的还有诸如地质条件复杂多变、施工安全问题、施工技术难题、工程质量控制、环境保护问、工程投资控制等客观存在的自然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