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公司在2023年使用自己的加油机为美国空军提供商业空中加油服务以来,在空中加油领域已经很好地成为美国空军空中加油力量不足,特别是KC-46加油机受限于波音公司的交付问题而难以快速入列的某种"溜缝"补充力量,为美军的各类日常行动、训练演习以及测试和评估工作中提供空中加油任务。
尽管18架KC-135空中加油机对于美军不是特别巨大的数字,但对于其他国家而言,这都是一支重要的保障力量
改装侦察机并为美军提供侦察服务的着眼点则有所不同。他们瞄准的主要并非美国空海军这样有成建制高性能空中侦察平台的军种,而是诸如美国陆军、美国海军陆战队以及特战司令部这些在空中侦察平台上有些"势单力薄"的用户。
对这些用户而言,大规模的战略侦察任务并非日常所需,专门购置造价上亿美元乃至更加昂贵的空中侦察平台并不必要;与美国空军和海军进行协调侦察力量虽然在制度上可行,但优先度不及本军种,且功能复杂的大型侦察机并不完全适合这些军种有时候比较朴素的侦察需求。
在此背景下,由类似麦塔公司这样的私营航空国防承包商使用小型通航飞机或公务机改装一些功能简单的侦察机,通过租赁方式"分时赋用"给需要的军种或司令部,对于美军而言,一定程度上不失为一种经济高效的装备使用模式。麦塔公司手头的比奇系列侦察机数量也远不止这两架,能够提供的服务对象也不仅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和美国陆军两家。
在美国侦察机活动最为频繁的印太地区,尤其是西太平洋空域中,类似麦塔公司这样的空中侦察业务承包商也不止一家。早在2020年,就有机构注意到,美国特纳克斯航空航天公司和拉塞航空公司都应各自甲方的需求向亚太地区派出了商务客机改装而来的侦察机。
其中,特纳克斯派出的庞巴迪CL-604海上监视飞机累计前往东海、黄海、台湾海峡北口及南海上空开展超过150架次侦查行动,拉塞航空公司的庞巴迪CL-650侦察机则作为美国陆军所谓"机载侦察与目标多任务情报系统"在亚太地区执行了18架次的侦察任务。这些公务机的机体更大,速度更快,航程更远,能够携带更大型的传感器对更大范围的区域展开侦察行动,同时又借助自身"民用飞机"的身份隐藏间谍行动,甚至可能在遭遇周边国家的正当拦截时"倒打一耙",反向控诉别国。
这样一架无比民用的公务机背后也是美国军队全球情报搜集网络的一部分
谈及美国军队的航空侦察能力和技术装备时,直接隶属于美国军方、有官方编制的"高级货",无论是美国空军的RC-135系列大型侦察机,还是美国海军一专多能的P-8A海上巡逻机,或是各类新服役的大型战略侦察无人机,它们的研发、采购、装备、部署和调动往往更加公开也更引人注目;而类似这次坠毁的比奇侦察机,则因体量较小而不为人所注意。
但眼下美军在中国周边地区维持较高强度的大规模空中侦察行动,短时间内很难增加侦察力量的情况下,这些私人防务公司的侦察机加入美军的空中侦察梯队中,与美军正牌侦察力量形成有效配合和相互补充已不是某种可能的趋势,而是正在发生和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