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省份上半年经济数据陆续公布,中部地区经济格局再次引发关注。"中部第一省"湖北GDP增速达6.2%,仅次于西藏和甘肃,与河南差距缩小至2000亿元左右,对其地位构成挑战。与此同时,中部省份如山西、江西等经济增速放缓,成为区域竞争中的短板。数据显示,湖北上半年GDP总量达到29642.61亿元,山西仅为11463.7亿元,增速垫底。湖北与河南的经济差距不断缩小,显示出中部地区经济格局正经历微妙变化。
我国大陆地区31个省份的2025年上半年经济成绩单已全部揭晓!从总量角度看,广东省以68725.4亿元的GDP继续领跑,江苏排第二,GDP为66967.8亿元。但后者的增速更高,比广东多了1.5个百分点。
这使得江苏与广东的GDP差距拉近至1757.6亿元,以至于一些好事的网友又一次"预测两三年内要实现赶超了"。但南生认为:尽管江苏省的经济增速亮眼、经济规模差距缩小,但断言短期"赶超"广东为时尚早。
这是因为广东省的几大核心优势难以撼动,首先是产业根基深厚,集群效应强:珠三角地区拥有全球竞争力非常强的电子信息、家电、汽车、无人机、智能机器人等完备产业链和创新生态,规模与韧性兼备。
其次是创新引擎动力足:深、广、佛、莞为核心的科创走廊是前沿技术--AI、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的策源地,创新投入产出全国领先,持续孵化新质生产力,为增长注入长远动力。
第三是开放门户地位独特: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地位赋予广东省对接国际规则、吸引全球资本和人才的独特优势,外贸体量巨大,深度融入全球市场。江苏靠近上海,这是优势,但也是劣势--在开放广度深度上存在天然差异。
第四是人口规模与活力领先:全国最大且持续流入的人口(尤其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充沛劳动力与庞大消费市场,这是江苏难以比拟的内生动力。
第五是经济发展季节性规律:广东省经济素有"下半年发力"的惯性,圣诞订单高峰、消费旺季及政策落地集中期往往推高占比,仅凭上半年增速差异断言"赶超"为时过早。
总之,国内各省份之间的追赶是良性动力,广东凭借坚实产业、强劲创新、独特开放、人口红利及巨大存量构筑的"护城河",使其领头羊地位短期内难以被取代。两省更应着眼高质量发展,共同驱动区域繁荣。
作为第三个"半年度GDP"突破5万亿元的省份,山东交出的经济成绩单也十分出色;浙江省以45004亿元GDP位居全国第四,同比实际提升5.8%,增速在东部沿海各省份中位居首位。
中部五省集体发力,但山西省压力大:湖北以6.2%的增速领跑中部省份,上半年GDP逼近3万亿元,高技术制造业贡献显著;河南省上半年GDP约为31683.8亿元,实际增长5.7%。
湖南(26166.5亿元,增长5.6%)、安徽(25723.0亿元,增长5.6%)、江西(16719.6亿元,增长5.6%)增速均超全国。但可惜的是山西省,上半年GDP为11464.亿元,仅同比实际增长3.8%。
山西经济增速放缓主因有三:一是煤炭等传统能源价格波动抑制工业增长;二是新兴产业体量尚小,接续动力不足;三是环保约束下高耗能产业持续承压--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阵痛期仍在延续。
西部省份的上半年经济增速领跑全国:西藏以7.2%的经济增速居首,但GDP体量依然偏低,上半年仅为1382.7亿元;甘肃增长6.3、宁夏增长5.8%、新疆上涨5.7%,内蒙古增长5.4%,亦表现亮眼。
与中部省份一样,西部地区也有一个拖后腿:青海上半年GDP为1875.7亿元,仅实际增长4.0%,预计是清洁能源(光伏、锂电)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冲击,支柱产业承压。
四大直辖市中,上海经济总量最高但增速平稳(5.1%),北京(5.5%)依托数字经济保持稳健增长,重庆(5.0%)和天津(5.3%)增速有所回升,但与京沪相比,两地的GDP总量差距仍然明显。
其他省份数据不再一一介绍,大家自行看本文开头提供的图表。总体来看,2025年上半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东部领跑、中部崛起、西部提速"的良好态势。
各省份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正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值得关注的是,在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推动下,中西部省份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未来,随着新发展格局的加快构建,各省份将立足自身优势,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领域持续发力,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